分类 音乐 下的文章

以下是读高中时收集整理的音乐常识,

人声的分类及歌唱表演的基本形式
一、人生的分类
(一)女声
1、女高音。主要有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喜剧女高音。2、女中音。3、女中音
(二)男声
1、男高音。主要有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2、男中音。3、男低音
二、歌唱表演的基本形式
1、齐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歌唱者同时演唱同一首歌曲调或同一首单声部歌曲,这种演唱形式称之为齐唱。
2、重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声部结合在一起,而每一声部只有一人演唱,这种演唱形式称之为重唱。
3、合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声部结合在一起,而每个声部又由多人演唱,这种演唱形式称之为合唱。
4、轮唱。各声部隔开一定的距离,按先后顺序有规则地轮流演唱同一旋律,这种演唱形式称之为轮唱。
5、对唱。两个人或两个声部进行对句式或问答式的演唱,这种演唱形式称之为对唱。
6、表演唱。表演唱是把歌唱与表演结合在一起的形式称之为表演唱。
7、独唱。由一人独立完成演唱歌曲的形式称之为独唱。

声乐作品的不同种类或样式被称为声乐体裁。它是作品根据表现内容、情绪、特定环境、人物、时间及旋律、节奏等因素所形成的自己特有的样式。各种音乐体裁的产生、形成、变化、发展都是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名个阶层的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产物。因此,声乐的体裁都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有联系,反映出一定的内容和情绪特征,它是在人業长期的社会实践和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变化所形成的。了解体裁,有利于认识音乐形象,理解音乐内容和时代风貌 。

1、常见的声乐体裁
民歌、进行曲、抒情歌曲、劳动歌曲、叙事歌曲、诙谐歌曲、舞蹈歌曲、摇篮曲、船歌
小夜曲
2、大型声乐体裁
组曲、套曲、凊唱剧、康塔塔、大合唱、歌剧

声乐演唱的形式有下面几种
独唱:一个人单独演唱歌曲就叫独唱。包括男声独唱和女声独唱。在专业演出里往往这样报节目:“女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等等。独唱要求演唱的人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比较好的歌唱技巧。齐唱无论多少人大家一起唱单声部的歌曲称为齐唱人数不限可以是十几个人、几十个人或更多的人。还可以男女声分开。比如在班上出节目,十几个男同学一起唱单声部的歌曲,可以说是“男声齐唱”。也可以男女混声齐唱。有乐器伴奏,不用乐器伴奏都行。这种演唱形式要求整齐、统一,声音宏亮是群众性歌咏活动中*常见的。
合唱:把人分成几个声部同时演唱有两个以上不同曲调的歌曲叫合唱。有混声四部合唱(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组成、童声合唱(由男女童声分二部或三部合唱)等形式。
大多数是用钢琴伴奏也有无伴奏合唱。
合唱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各声部声音和谱,音色統一要求每个人的声音共同融合在一起强弱的力度変化大声部出现有层次是具有群体感的演唱形式。
如果单是男声组成的叫男声合唱,同样也有女声合唱还有人数少的男声小合唱和女声小合唱。

重唱:多声部的一首歌曲每个声部只有一人演唱叫重唱
有男女声二重唱、男声或女声的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儿童中常见有双二重唱就是两
个声部的歌曲每个声部由两人演唱。重唱要求既有独立性又和谐一致是比较难唱的需要较高的声乐技巧。
重唱在齐唱或合唱里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单独演唱一个乐段或一些乐句叫颁唱。著名的大合唱
《祖国颂》就由一男声和一女声领唱。
对唱:两个人或两组人对答式的演唱叫对唱,比如《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
轮唱由两部分或三部分人(也有按声部分的),相隔一定的拍数先后唱同一曲调的歌曲叫轮唱。
听起来此起彼落、气氛热烈。
表演唱:边唱边做表演性的动作叫表演唱,形式生动活泼。

关于声部体系划分
绪论声音生理条件的不同构成了声部类型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声音条件,构成了不同类
型的声音声部。将女高音划分为不同的声部,这是在共性上承认了女高音之间的差别。根据各声部的生理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是一种严谨科学的教学方式。当然,具体到个别声音,我们会发现,即使同一声部类型的声音,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细微的差別,其中的关系属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声部划分理论的指导,尊重每个声音的生理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正确決定学生的声音声部类型,从声乐教学技术层面上看,这是对每位声乐教师的一个严峻考验。声乐作品选择,以歌剧为例,歌剧的每首咏叹调都是作曲家为某个特定的角色而写,而每个角色都属于特定的声部类型。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了角色的声部特征,因此,每首咏叹调的音乐都相当具有针对性。有些曲目,甚至是作曲家专门为某位歌唱家而写。为此,每位歌唱者必须选择适合自己声部的咏叹调演唱。能否根据学生的声部类型,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声乐作品演唱,这在艺术修养层面,向每位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总体来说,声部类型的确定是一项复杂的声乐教学活动,它不能取決于教师的僵硬教学方法和模仿某位歌唱家的演唱方式。在声乐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正确地确定学生的声部;同时,根据学生的声部类型,选择演唱适合学生声部的声乐作品,这是声乐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错误地确定学生的声部,可能会限制一个优秀学生的歌唱发展,而错误地让学生演唱不属于自己声部的作品,可能会毁灭学生的声乐演唱生命。美声声部划分体系所承担的学术任务就是解決声部划分和声部曲目问题。无论对声乐教师还是对声乐演唱者,都应当精确地掌握美声声部划分体系。二、西洋歌剧艺术的声部划分体系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变化,歌剧艺术已经成为门成熟的艺术形式。声部划分方式、声部划分依据和声部嗓音训练标准构成了完整的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声部划分体系,其中当属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Fach)系统性最高。本套教材以德国声部划分体系为主,兼顾意大利和法国声部划分体系。1何为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Fach)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Fach)是西方歌剧艺术广为采用的声部划分系统之一。根据歌唱演员自身生理条件、声音演唱能力和声音的具体质量,该体系界定了各类型声部以及每个据歌唱演员自身生理条件、声音演唱能力和声音的具体质量,该体系界定了各类型声部以及每个声部的演唱曲目。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被称为Fach。Fach在德文中有两个意思:一是抽屉、格层。二是学科、专业、课程。目前,在国内出版的音乐专业词典中,尚未对该专业术语作
确切的界定。为此,笔者暂且将其称为“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筒称“声部划分体系”。这
里有两点需要说明:(1)虽然德国声部划分体系对各声部及各声部演唱的角色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界定,但该系统也承认声音的动态性。由于演唱者的生理发展和技术改善等方面的因素,声音可能从一个声部转向另ー个声部,曲目的选择也可以拓展至不同声部的曲目。(2)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也有自己的声部划分方法,但从系统化角度来看,德国声部分类法比较完善,而且这些系统在本质上也没有的不同,只是名称略有出入而已。2.声部划分依据的声音生理条件(1)音色( Timbre):音色能够区别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差别。声音的音色具有決定歌唱者声部的作用。厚而重、低而大是低声部的特征。明亮靠前、高亢灵活则是男高音和花腔女高音的特点。(2)应用音域( Tessitura):这是指歌唱者*容易歌唱的声区。在这个声区,歌唱者可以轻松地使每个声音漂亮地流动。应用音域也是决定声部的重要因素,歌唱者的应用音域越高,其声部也就越高。(3)换声点( Passaggio):一般情況下,在歌唱音域中,换声点发生在2-3个半音程之间,歌唱者在换声点将声音换向另一个声区。同时,换声点也被称为声音破裂点( Break)。在换声点,声音非常容易破裂,歌唱者会感到非常不舒服,而且也很难保持延续和平稳的声音质量。通常情况下,歌唱者的换声点有三个。不同的换声点音区是决定不同声部的重要声音质量的依据。(4)音域( Range):这是指歌唱者所具有的技巧性歌唱声音所能达到的音乐区域。在众多因中,音域对決定声部具有关键作用。同时,它也是帮助歌唱者选择歌剧角色的重要依据。(5)号和共鸣( Size and Resonance):型号和共鸣虽然是针对音星而言,但并不是指声音物理属性上的大小,它是指声音对剧场的震响效果和对乐队的穿透力。(6)声音性格( VocalCharacter):是指歌唱者的声音所具备的个性特征,它能使歌唱者创造出独特的人物形象和角色的个性特征。同时,声音性格也是決定声部的重要因素。有些声音所具有的独特性代表了不同的剧性的不断发展就是声部类型分类发展的内在因素。歌剧戏剧性的发展,催生舞台上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不断出现,而不同声部是表现不同人物戏剧性格的*佳音乐形式。技巧和力量的发展为各声部提供了表现各种人物的技术可能,于是人声声部的发展从粗化到细化、从简单到丰富,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时至今日,随同歌剧艺术,美声声部划分体系终于达到了今天的成就。总之,作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美声声部类型分类,既具有科学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传统艺术审美因素,超越传统艺术形式界定的创新等于破坏艺术形式。我们必须青楚地意识到,尽管掌握稳定的声音技巧可以拓展我们声音的音域、质量和表现力,但学习声音技巧的目的绝不是锻炼歌唱者去掌握所有声部的表现手段。我们必须尊重美声艺术价值标准,必须尊重美声声部划分体系的技术标准。尊重生理条件、准确确定声部类型、选择适合自己声部的演唱曲目是每个歌唱者必须遵循的学习原则。只有这样,在歌唱实践中オ能真正做到善待自己的声音、合理使用自己的声音。

艺术歌曲发展史
艺术歌曲,在歌曲音乐种类中最具艺术表现性,以其高品艺术歌曲发展史位、高情趣、优雅、含蓄成为艺术领域中的一朵芬芳美丽的鲜花。在我国过去的岁月中倍受风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一些人极端片面地认为艺术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尽是些封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个人情感与无病呻吟,和无产阶级是格格不入的。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更使艺术歌曲雪上加霜,许多优秀的中外艺术歌曲作品被加上种种罪名禁演、禁唱,进行批判。此后,艺术歌曲一直倍受冷遇,处于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在严冬中封闭了近半个世纪使得今日艺术歌曲的欣赏者、创作者均出现断层,艺术歌曲的真正含义已鲜为人知了,年轻朋友们更是如此。
艺术歌曲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基本上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但一经出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突出地显露了它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并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方兴未艾地发展起来,至今仍盛行不衰。
艺术歌曲在欧洲盛行初期,作曲家们对这一初生的歌曲艺术形式,在词、曲创作内容与技法方面,很快就形成了一些相对严格、固定的艺术要求,而明显区别于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民间歌曲、群众歌曲· 通俗歌曲等其它种类的歌曲艺术形式。
经过一系列艺术歌曲作品的创作实践,早期艺术歌曲的特定指意便迅速、明确地确定下来。
折叠纯艺术歌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歌曲的概念应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才可称之为是纯艺术歌曲。
首先,歌曲的唱词必须是著名文学家、诗人所写的诗句。如德国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菩提树》、《听,听,云雀》均出自文学大师海涅、谬勒、莎士比亚之手。其次在音乐上,要求曲调必须与富有诗意的唱词有着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反映出诗人与作曲家内心深处难以言表,高雅向上的艺术境界,艺术情趣和艺术志向。
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应该是高境界的文学诗词与完全按照诗词内容恰当运用音乐创作技法配于曲调的一种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曲调,包括演唱声部与伴奏声部一般为钢琴伴奏,这种伴奏声部的意义并非完全只是对演唱声部荷花绿叶般的衬托,而是运用音乐艺术上的多种表现手法将伴奏与演唱完美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音乐曲调织体,来共同塑造完整、丰富的音乐形象。德国作曲家舒柏特的《鳟鱼》、波兰作曲家肖邦的《愿望》均是在音乐中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创作意图。
除上述歌曲外,早期典型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还可列出舒伯特的《野玫瑰》《慕春》《到哪里去》《最后的愿望》,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紫罗兰》,贝多芬的《我爱你》、《思故乡》,舒曼的《致太阳》、《当暖风吹过大海之滨》,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春天》,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玫瑰与夜营》等一系列可供朋友们欣赏的菜单。
艺术歌曲在内容上涉及的题材相当宽广,有表现爱情的《你好像一朵鲜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有表现乐观、欢快的劳动生活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玛依拉》、《岩口滴水》还有表现山河风光与爱国抗战的《长城谣》、《嘉陵江上》。可以说,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祖国风光、山河的赞美对生活,人生感触的惆怅、思考还有爱情的喜悦、兴奋、怨叹、忧伤对侵略者的满腔愤恨、谴责等在艺术歌曲中都有反映。
在音乐艺术表现上,艺术歌曲也有着可调动各种音乐创作思维、创作技法、音乐语言进行尝试和探索的广阔空间。根据不同词义内容,或以丰富多变的音色来表现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或用多种和弦和调式准确、细腻地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均是其它歌曲种类无法比及的。概括而言,音乐创作技法上的浓妆淡抹与表现心理情感上的委婉含蓄是艺术歌曲艺术表现上的两大特征。
聆听艺术歌曲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艺术境界和艺术鉴赏力均有着速成性的极大帮助。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具有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艺术歌曲在演唱形式上以独唱居多。但声部运用较为广泛,有女高音独唱、花腔女高音独唱、女中音独唱、男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甚至还有男低音独唱、女低音独唱。除此以外,另有合唱及为数不多的重唱。
艺术歌曲中合唱形式的代表作品有德国作曲家舒曼的《茨岗》台湾作曲家村声翁的《翠峰夕照》大陆作曲家黄自的《本事》赵元任的《海韵》瞿希贤的《把我的奶名叫》、《牧歌》美籍华人作曲家陈伯的《春晓》等。

群众歌曲是在群众中较易流传,群众较喜爱的音乐作品,是对生活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反映,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影响最广泛的形式之一 。

歌曲特点:
折叠民族性
斯大林指出:"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的特点特殊性。"《在宴请芬兰政府代表团的宴会上的谈话》"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到了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同上)。群众歌曲的特征也同样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是由歌曲的调式与该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产生的。这其中还包含着歌词上的民族性,不被本民族所接受的歌词内容决不能成为本民族所喜爱的群众歌曲。一个地区的歌曲风格特点的形成有其多方面比较复杂的原因的(诸如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交流、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使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及"音乐方言"。
折叠民间性
许多群众歌曲之所以能被人们所传唱,除了它的民族因素之外。它的民间性便增加了它的传统色彩。有些群众歌曲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代.那时虽然没有文字材料记载,但这些群众歌曲以人作为基本载体口耳相传,一代代地,千百年地延续下来,直至2019年还深受群众欢迎,像许多民间小调、民谣小曲。如《工人叫号》、《船工号子》这些曲子的词、曲作者不详,年代也不大清楚,基本曲调已延续到了2019年,只是歌词有新更换。类似流传的民间小调、小曲很多,就这样传承下来,并没有谁强迫人们传唱,完全是无意识的 。
折叠时代性
当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群众歌曲中的曲或词,或多或少总会与原始歌曲有些出入。这其中除口耳相传的因素外,另一个因素就是由于群众歌曲所具备的思想的时代性。我们说,歌曲作品应较准确地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风貌,烘托出特定的时代气氛。如果不具备思想的时代性,那么,它是不会流传下来或被群众所喜爱。像流传最广泛的,中外闻名的《东方红》,就是由陕西的民间歌曲《骑白马》衍化而成的.调式没变,但改编者赋予它积极的富有时代特征的颂扬人民大救星毛泽东的歌词内容,所以就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之。
折叠广泛性
其实,被称之为群众歌曲的概念本身,其内涵成份就直接包括了演唱的广泛性这样的基本特征。这种广泛性是说它的演唱主体是群众,并不能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所明确区别,也不能用时间来限制。比如甲乙丙丁四个地域相隔千山万水,但由于人的存在,互相交往、迁徙等因素交流,尤其是2019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电讯设备,音像资料,使群众歌曲的流传更具备了广泛性的特点。很可能在瞬间便在甲乙丙丁四个地域所演唱,这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
折叠通俗性
被人们所接受的群众歌曲,无论在曲调上还是在歌词内容上都具有通俗性的特征。一些难度大,内容难懂的歌曲很难被群众所接受、喜爱并流传。比如将朦胧诗谱写成群众歌曲,群众是不会接受的。有些歌词近似于口语化,十分明了。像有些民歌的歌词唱的就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大实话,曲子也是这样,一些咏叹调决不会成为民间流传的群众歌曲,群众中所接受的层面也不是宽泛的,但通俗并不等于庸俗性。
折叠周期性
大凡在群众中流传的歌曲,其流传的周期性特征也是比较明显的。但这要和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时代交替等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比如在五十年代所流行的群众歌曲,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失去了原本的魅力,加之政治上的畸变,人们只能是噤若寒蝉。这种不正常的窘况一旦打破,人们又会将以前所流传的歌曲反复传唱了。像近些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展的红歌演唱会,大唱传统歌曲热就是这样。
就在流行音乐、通俗歌曲盛行的2019年,歌坛红巨星崔健演唱的《南泥湾》他用那独具风格的演唱形式,轻轻唱出"花篮的花儿香..."时,场上立即掌声如雷,原来《南泥湾》还可以这样唱,一下子勾起了人们无限的回忆,把历史拉回到现实。于是由此《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传统的群众歌曲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股旋风,这正是由于群众歌曲流传的周期性所决定的。

歌曲形式:
我们的欣赏观念,审视角度,多以古典音乐、传统音乐、民族音乐为主。创作者们多以较传统的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的形式谱写歌曲。多段式、变奏形式、回旋形式和组曲形式极少见。随着现代音乐和通俗歌曲的普及,是我们创作者和演唱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如RAP《说唱乐》是美国黑人音乐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街头文化的重要基调,是世界流行音乐中的一块"黑色巧克力"。《说唱乐》文化传入中国短短十年内,已被我们所用,更有很多人喜爱,特别是年青人。省内一家电视台在播报完新闻后,用RAP的形式概括这一时段的新闻内容,耳目一新,西为中用,娱乐与新闻融为一体。所以,群众歌曲形式的多样化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事实说明群众歌曲是需要多样性的。
群众歌曲是属文学范畴,不仅是拿来悦耳愉心,而在于引导民众思想向上。特别是现阶段,生活条件宽裕,使人们通过歌唱娱乐形式达到凝心聚力和谐共处,感恩时代、感恩社会作用。
所以在宏观上应遵循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即"二为"方。社会是因为各个时代的具体特征不同而进行断代的。无论是人们的精神风貌还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各不相同的时代特征。我们创作群众歌曲,要把握准时代脉搏。只有与社会时代同步,才会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人类的精彩需要不能离开文化的现实。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要求的政治性是与文化艺术的真实性和审美性一致的,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丝毫也不意味着文艺可以偏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同我们国家性质和全民族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密切呼应的发展之潮相悖。从中,不难看出文艺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是多么的重要 。
大合唱grand vocal cycle,大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有时穿插朗诵)的,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很多首歌曲都适合大合唱的!
技巧
朗诵是合唱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节我们就歌咏朗诵有哪些技巧和应该注意哪些谈一点体会 。
朗诵的形式的灵活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出多种形式。
歌咏朗诵的技巧
歌咏朗诵应该是其中较为简单的一种。拿到一首新歌后,应该首先分析一下歌曲的题材内容,也就是定下一个基调;其次,要从头到尾看一遍歌词,分析出哪是高潮,也就是定下的朗诵的速度。朗诵词要结合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感情色彩来编写,以免造成空洞的说教。
歌咏朗诵进入时要快,不要犹豫,如在歌曲开头有朗诵时,在前奏一结束就开始深呼气,音乐一进入,马上朗诵起。在朗诵过程中要掌握换气的时机,一般情况下,在一个乐句之后,一个腔节之后或休止、停顿之处,都是可以换气的地方,长音之后也要换气。例如《祖国颂》中间奏啊音小节线前面的那个音,因为是弱位置音,所以应该进入,"鸟在高飞(高音),花在盛开(弱音),江山壮丽(拖音),人民豪迈(拖高音),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拖长高音)。"朗诵时也要掌握强弱的节拍:强(高音)、弱(低音)、次强(拖高音)、弱(低音)。如《祖国祖国我爱你》的朗诵词,第一拍向下是强高音:八角楼上的那盏灯啊;第二拍向左横打为高音:又燃起来了;第三拍向下方打(拖音):看!你那巨大的身影,正托起中国;第四拍向上打(拖高音):崭新的黎明。
歌咏朗诵就注意的问题
1、咬字和吐字要清楚、标准。朗诵和唱歌一样,一定要把字头的声母咬准,这叫咬字,并把韵母按照正确的口形吐准,收清字尾,这就叫吐字。避免含糊不清、听不清和错收音。
2、朗诵者与观众之间要有感情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众常常通过演员的眼神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朗诵者站在台上两眼要平视、自然地望着全场观众,千万不要俯视地面或仰面朝天,更不要装腔作势,端架子,那样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好的朗诵者总以和观众平等的、开诚布公谈心式的态度来朗诵,才使人感到亲切和真诚。
3、朗诵时如感觉运用动作、手势很自然、得体,那么就用,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用,以免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
合唱排练方法
合唱歌曲不是每个人都从头到尾一直唱下来的,当中穿插有合声、轮唱、领唱等形式,所以,为了在排练和演出时有利于声部间的配合,便于指挥、合唱、领唱三者间的合作,合唱队形要合理编排,通常是略成弧形。当然,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排成"一"字形,其它队形也可以,只要把握一条原则,就是达成指挥与合唱队的合作。
基本的合唱队形确定后,就是如何来编排了,编排队形时主要从这几条考虑:
1、首先考虑的是个头,合唱队要整齐、和协,给人一种美感。通常是中间高,两侧低,由低到高为大个到小个的顺序,也可根据台子的高低来确定前后排的个头。
2、一声部在左,二声部也就是合声在右,这样便于指挥。3、把一些唱得比较好的最好放在中间的位置上,这样便于带动大家,也是合唱队的支柱,中间也是麦克风的位置。4、领唱和朗诵通常在第一排的左侧,突出的一个位置,也可在队形中间。
学校合唱团的类型和编制:
幼儿歌唱小组:7岁以下幼儿组成,人数5至20人,声部为齐唱.
低幼歌咏队:小学低年级学生组成,人数10至40人,声部为主二声部.
童声合唱团: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学生组成,人数40至80人,声部为二声部至四声部.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古代历史故事和现代优秀典型故事文章为题材为准,同时结合了多种类型的民族乐器,和舞台道具灯光音效为背景来还原不同的年代场景。选择了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声情并茂表现出的人物特性的综合艺术,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发展历程
折叠概述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折叠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折叠唐代中后期(形成期)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折叠宋金(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折叠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就没回家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折叠明清(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折叠近代(革新期)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资的经验。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内,一些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粗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袁雪芬则高居越剧改革之大旗,主演鲁迅名著《祥林嫂》,在中国戏曲中率先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率先开始了中国戏曲艺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
折叠现代(争辉期)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越剧《西厢记》,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觅逑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如京剧《谢瑶环》,》莆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折叠概述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折叠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折叠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折叠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品貌
折叠以歌舞演故事
一般来说,古代各个民族在前艺术阶段(即原始宗教阶段),各种艺术因素的萌芽是综合在一起的。到艺术阶段,欧洲各艺术种类趋于逐渐分化。譬如在古希腊时代的欧洲戏剧是有歌有舞的,后来经过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队渐渐失去作用,成为以对话、动作为手段的单纯戏剧。这种戏剧由诗的对话,演变为完全模仿生活语言的对话,由诗剧转化为话剧。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剧、舞剧的形式在整个戏剧领域各占一席之地。
中国戏曲的情况就不同了,它始终趋于综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从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俳优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中间经历汉代百戏,唐代(618-907)参军戏,直至宋代(960-1279)南戏、元代(1279-1368 )杂剧,这是一门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断地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诸多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泛,花样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性艺术。换句话说,中国戏曲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都充分发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折叠远离生活之法
中国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使之具有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美。中国戏曲艺术比一般的歌舞还要远离、变异生活。表演者的化妆服饰,动作语言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而这样做是为了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强化、美化、艺术化。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揣摩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呕心沥血,乐此不疲。久而久之,他们创造、总结、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夸饰性、表现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动作。任何一个演员走上中国戏曲舞台,他要表演"笑"的话,就必须按照极具夸张、表现性和且又被规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动作去做"笑"的表演。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远离生活形态的戏曲,依旧是以生活为艺术源泉的。由于中国戏剧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因此能精确又微妙地刻划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做到神形兼备。
脸谱、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长胡子,厚底靴、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无不是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它们都以动人的装饰美、色彩美、造型美、韵律美,有效地增强了演出的艺术吸引力,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中国戏曲艺术连一颦一笑都要远离自然形态之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这门艺术的大众娱乐性、商业性和戏班(剧团)物质经济条件的薄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而在乡镇农村,又多是剧场与市场的合一。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处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正是这个顽强地表现自我、扩张自我的出发点,使他们摸索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滚的长髯……。这一法则的实践结果,已不止是造成赏心悦目,勾魂摄魄的审美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规范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台美术、人物化妆造型的图案装饰化,连同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和谐严谨、气韵生动、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折叠超脱的时空形态
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制造现实生活的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戏,而是像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与气氛之中。为此,西方的戏剧家将舞台当做相对固定的空间。绘画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创造出戏剧需要的规定情景。人物间的一切纠葛都放到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在同一场景里,情节的延续时间和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亦大体一致。这就是西方戏剧舞台的时空观,其理论依据是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它的支撑点是要求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
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戏剧情景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除了靠虚拟性的表现方法之外,还与连续性的上下场结构形式相关。演员由上场门出,从下场门下,这上下与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个不同于西方戏剧以景分幕的舞台体制。演员的一个上、下场,角色在舞台上的进进出出,实现着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穆桂英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在一场戏里,通过人物的的活动,也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而轻松地转入另一个环境。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说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会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折叠虚拟手法(舞台结构之核心)
中国戏剧超然灵活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的,是由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一整套虚拟性的表现方法。这是最核心的成因。
一个戏曲演员在没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况下,凭借着他(她)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能使观众了解他(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当时所处的周围环境。如淮剧《太阳花》燕坪报警一折里,运用鹞子翻身程式,使观众了解燕坪为报警的心中紧迫感,以及翻越崇山峻岭的内容,还能使观众了解他(她)真的在干些什么。再如淮剧《柜中缘》中的玉莲在缕线、挽绊、穿针、引线、刺绣,都能通过微妙的虚拟式,让观众一目了然知道她在想什么做什么。--所以,这种表演的虚拟性,不单单是用自己的动作虚拟某种客观物象,而且还要借这种状物绘景,来表现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方法又起着把写景写情融为一体的积极作用。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在有限舞台上演员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了。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手法的确使一座死板的舞台变得来去自由,但这种自由决非不受任何制约,它还是有所制约。这就是要受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个基本规律的制约。因此,舞台的虚拟性必须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才行。比如:在"趟马"(即一套骑马的虚拟动作)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且严谨,符合着生活的客观逻辑(如《蓝齐格格》中的趟马)。高度发扬戏剧的假定性,与此同时又极其追求摹拟生活形态的真实性,达到虚拟与实感相结合。尤其是出色的演员在表演中往往能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流畅自然,让富于生活经验的观众,一看便懂。
折叠编辑本段戏曲行当
折叠概述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折叠生

生行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
老生生行的一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
小生生行的一支,与老生相对应,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须。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真声演唱。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其中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两类。长靠武生:装扮上"扎"靠,戴盔,穿厚底靴子而得名。扮演大将,一般使用长柄武器。表演要求功架优美、稳重、沉着,具有大将风度和英雄气魄。念白讲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短打武生:常用短兵器,表演以动作轻捷矫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炽烈见长。舞蹈身段要求漂、帅、脆,干净利索。武生也兼演部分武净戏。
折叠旦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正旦旦行的一支。原为北杂剧行当名,泛指旦行中主角。在近代戏曲中的正旦已成概括一定类型的独立行当。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重唱功,多用韵白。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旦行的一支。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重做功和念白。
武旦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刀马旦多扎靠,骑马,持长兵器,表演重身段、工架、念白。
老旦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妇女。唱念用本嗓,唱腔虽与老生相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多重唱功,兼重做功。有些剧种称老旦为夫旦或婆旦。
彩旦旦行的一支,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有的剧种称"摇旦"。
折叠净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花部"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大花脸净行的一支,也叫正净、大面。扮演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气度恢宏取胜。表演上重唱功,唱念及做派要求雄浑、凝重。
二花脸净行的一支,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大都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唱念中有时夹用炸音,以点染特定人物的威势和性格上的刚烈。一些勾白脸的奸臣,也属二花脸范围。
武二花净行的一支,也叫摔打花脸、武净。以跌扑摔打为主,不重唱、念。
油花脸俗称毛净。多用垫胸、假臀等塑型扎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等特技。有名的鬼魂形象钟馗,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就是扎扮造型,非常独特。
折叠丑
丑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
文丑丑行的一个支系。包括人物类型极广,除武夫外各种丑角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丑行的一支,俗称开口跳。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齿伶俐,吐字清晰真切,语调清脆,动作轻巧敏捷,矫健有力,擅长翻跳扑跌等武功。
折叠行当与角色创造
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行当"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包括年龄、身份、气质、神态、行动、举止等各方面),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所以演员掌握了某一行当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中国绘画讲究几笔就能描绘出对象的形貌和神韵,而行当的某些程式,也已经提炼到了这样的程度,它往往几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气质上的特征。
行当的程式毕竟是一种造型的手段,一种表现手段。掌握了程式,并不等于就有了具体角色。演人物跟演行当,这是两条路子。在中国表演艺术中,前一条是正确的路子,后一条是错误的路子。历来的优秀演员,当他们运用行当的程式来创造具体角色的时候,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生活、对角色的理解,对程式进行选择、组织、集中,使之与角色相适应;并不是把现成的一套程式拼拼凑凑往角色身上一装,就算完成了角色创造。即使扮演的是前人创造的传统形象,也要经过一番"再创造"的工作,即通过自己的体验,使这个形象活在自己的身上,而且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新的体会来充实它、丰富它,从而使形象获得新的色彩。在实践中还经常遇到某一行当不能概括某一角色的性格特点的情况,也就是说,光靠某一个行当的程式,还不能表现这个角色,这时,就必须将程式加以发展,才能适应角色创造上的要求。长期形成的技术格律也叫程式,如甩发、圆场、扫边、鹞子翻身、乌龙绞柱等等。
折叠编辑本段戏曲音乐
折叠概述
嫁衣血案
戏曲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它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剧种的重要标志。它来源于民歌、曲艺、舞蹈、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戏剧音乐有白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从产乐的角度看,戏曲属于中国人的音乐戏剧。它与西方歌剧及其作曲家个人专业创作的音乐传统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戏曲音乐具有民间性和程式性的特点。
中国戏曲音乐在本质上属于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创作,仍然具有民间创作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若干特征。第一,戏曲音乐植根于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与各地的方语音、各地的民歌及说唱音乐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第二,各个剧种的音乐,都不是由某一作曲家个人创作出来的,而是民间行乐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成果,凝聚着世代人民的艺术智慧。第三,历史上的戏曲音乐通过口头传唱而不断衍变。由于各人条件不同,方言语音不同,口头传唱的腔调就会发生若干变化。这种可变性,可以使得同一支腔调演变为风格或地域语音不同的腔调;同一剧种中的唱腔,又可形成不同特色的流派。传统的戏曲音乐,便是按照民间音乐的这种衍变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第四,历史上的戏曲音乐创作,演唱(奏)家同时也就是作曲家,演唱(奏)的过程也即作曲过程。换句话说,即作曲的过程与演唱(奏)的过程,两者合而为一。因此,戏曲演唱或演奏中处理唱腔或乐曲的方法与技巧,往往包含着作曲法在内。以上民间性的特点,几乎存在于所有声腔、剧种之中,包括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只有昆腔,这惟一的一个,是出自民间而后过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等革新,以文人清曲唱加以规范化了的,由文人、曲家定腔定谱的剧种。但它也不同于西方歌剧及其作曲。在艺人的演唱中,仍然有着一定的灵活性,有着地方化的衍变。
戏曲音乐的另一特征,是它的程式性。戏曲音乐的程式,大到贯串戏剧演出的音乐结构、唱腔体制(唱南北曲的曲牌体或唱乱弹诸调的板腔体)的形式,小到曲牌、板太唱腔、锣鼓点等的结构、技术及其运用,无所不在,非常丰富。任何剧目的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音乐程式的组合与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不是抛开传统,而是在传统表现形式与手段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新的创造。程式的运用有一定的法则。不问的声腔、剧种,往往有各自不同的音乐程式。基于音乐的逻辑性,对程式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严格规范的程式在具体运用时又可以灵活自由地掌握。在长期的实践中证明了戏曲音乐程式的表现功能,是进行戏曲舞台形象创造的重要手段。中国戏曲音乐团其民间性与程式性而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专业水平、民族特色与美学意义。这种特点,直至今日,仍然保留在戏曲音乐的创作之中。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声乐部分主要是唱腔和念白,它是戏曲音乐的主体。
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其原因在于乐器所奏出的音乐,虽然也能传情,却不能表意。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长于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折叠唱腔
戏曲演唱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专业技巧。在演唱上注重字与声、声与情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地表达字音与词义,是唱功的第一要求,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演唱一般包括发声、吐字、用气、装饰唱法等。其目的在于表达戏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唱出曲情,以情动人,才是演唱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戏曲众多的演员,在演唱上的贡献,莫过于唱腔上的流派创造。演员和乐师在本剧种腔调基础上创造的流派唱腔,更具有音乐作曲的实践意义。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与琴师徐兰沅合作创腔,就是典型的事例。京剧中旦行的梅(兰芳)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尚(小云)派,老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越剧中小生行的范(瑞娟)派、徐(玉兰)派、尹(桂芳)派、,旦行的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吕(瑞英)派,都是在唱腔艺术上享有声誉的流派。
戏曲中的唱腔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抒情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较缓慢,曲调婉转曲折,字疏腔繁,抒情性强。它宜于表现人物深沉而细腻的内心感情。许多剧种的慢板、大慢板、原板、中板均厉于这-类。
第二种是叙事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中等,曲调较平直简朴,字密腔简,朗诵性强。它常用于交代情节和叙述人物的心情。许多剧种的二六、流水等均属于这一类。
第三种是戏剧性唱腔,其特点为曲调的进行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强烈,唱词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变化强烈和戏剧矛盾冲突激化的场合。各戏剧中的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都属于这一类。
折叠念白
戏曲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除了通过唱腔的形式唱出之外,就是念白。 唱与念,是戏曲声乐的两大组成部分。历代有成就的演员,皆是唱念俱佳。唱念字音是表情达意的基础。汉语四声字调,抑扬顿挫,也是念白音乐美的基础。各种念白形式,如京剧的韵白、京白、方言白,就是语言与音乐的不同程度的结合。
折叠器乐
器乐部分包括不同乐器组合的管弦乐(俗称"文场")和打击乐(俗称"武场")。器乐用于声腔的伴奏和开场、过场音乐,配合舞蹈、武打、表演、烘托、渲染舞台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武场--打击乐,对于统一和增强控制舞台节奏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
戏曲采用器乐作为表现手段,主要用于伴奏唱、做、念、打,即表演艺术,以及为了开展戏剧矛盾,塑造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和渲染舞台气氛。器乐伴奏的任务由乐队担任。戏曲乐队由两部分组成,弦管乐部分称文场,打击乐部分称武场。合称文武场。文场的作用主要是为演唱伴奏,并演奏为配合表演而用的曲牌(属场景音乐)。武场的主要任务是用击乐器打出锣鼓点,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有序。并且,在鼓板师父的领奏(指挥)下,调节和控制全剧的节奏。器乐在戏曲音乐中虽处于辅助地位,但它有声乐所不及的长处。器乐包括的多种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每一种乐器都有其不同的性能和色彩。
各个剧种乐队的乐器组合尽管有所不同,但鼓师的作用和主奏乐器的作用却相同。
中国戏曲音乐的主奏乐器有:昆剧的曲笛,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梆子戏的板胡,京剧、汉剧等皮黄戏的胡琴,以及山东吕剧的坠子琴等等。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和演奏方法,常常是形成这一剧种特有风格色彩的重要标志。从们听到主奏乐器即能判明是什么剧种或声腔在演出。
打击乐器在戏曲中使用极广,有突出的艺术效果。戏曲的唱、做、念、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它是戏剧节奏的支柱。有了锣鼓伴奏的配合,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舞台气氛。
戏曲器乐中的各种各样的曲牌,打击乐的各种锣鼓点,构成戏曲中的场景音乐。场景音乐的运用力求简练,求其意到,很近似中国的绘画风格。
折叠革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音乐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继承与发扬民族戏曲音乐的传统,去粗取精,丰富提高,使它放出新的光彩;一是如何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四十多年来在戏曲音乐工作者、演员、乐师的共同努力下,对唱腔、唱法、伴奏、乐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绩。戏曲音乐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传统剧目的加工与新剧目的创作(包括历史故事题材、现实生活题材两类剧目),其方法是:一、总结历史经验,采用固有的作曲方法与手段;二、借鉴、吸收、采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法。在创作实践中探索前进。
唱腔是各个戏曲剧种音乐的主体,是最有剧种个性的表现人物的手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当代唱腔改革主要表现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广泛吸收。这种吸收包括:剧种内部各行当之间的吸收;对兄弟剧种唱腔的吸收;对歌曲、民歌、说唱等姊妹艺术的吸收;对语言音调的吸收等等。
当代唱腔改革的另一表现是根据传统唱腔的某些旋律、节奏、重新组合唱腔,发展新板式。如在越剧《穆桂英》、豫剧《朝阳沟》、吕剧《李二嫂改嫁》、粤剧《关汉卿》、淮剧《孟丽君》、《蓝齐格格》等戏里都有这类新的突破。
为适应新的内容,对传统戏中某些很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法,在新剧目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如在《沙家浜》中《智斗》一场,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三人的对唱,就是传统表现形式的妙用,它表现了三方复杂微妙的矛盾关系,并显示了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很有戏剧性且脍炙人口。
折叠编辑本段戏曲脸谱
戏曲脸谱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芙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生"、"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主要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
戏曲脸谱的变形大胆而夸张,但是,这种大胆和夸张,又不是随便涂抹而成的,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脸谱艺术非常讲究章法,将点、线、色、形有规律地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由此也就产生了戏曲脸谱各种各样的格式与规则,也就是形成了一定的程式。
折叠谱式分类
谱式分类是从脸谱的构图上来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基本类型:
整脸:脸部的化妆颜色基本上是一个色调,只是在眉、眼部位有变化,构图简单。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为黑整脸、《战长沙》中的关羽是红整脸,《赤壁之战》的曹操为白整脸。
三块瓦脸:也称三块窝脸,最基本的谱式。以一种颜色作底色,用黑色勾画眉、眼、鼻三窝,分割成脑门和左右两颊三大块,形状像三块瓦一样。如晁盖、马谡、关胜等。
花三块瓦脸:也称花三块窝脸,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纹样,将眉窝、眼窝、鼻窝的纹路勾画得较复杂。如窦尔墩、典韦、曹洪等。
十字门脸:从额顶到鼻尖画一通天立柱纹,两眼窝之间以横线相连,立柱纹与横线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十字门脸"。如《草桥关》中的姚期、汉津口中的张飞等。
六分脸:脑门上的立柱纹与眼部以下部位均画成一种颜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四,眼部以下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六,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称"六分脸"。如《群英会》中的黄盖等,《将相和》中的廉颇等。
碎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比"花三块瓦脸"更花哨。构图形式多样,色彩种类丰富,线条复杂而细碎。如《取洛阳》中的马武,《金沙滩》中的杨七郎等。
歪脸:构图、色彩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如《打龙棚》中的郑子明(郑恩)、《落马湖》中的于亮等。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叫"元宝脸"。如徐盛、麻叔谋等。
僧道脸包括"僧脸"和"道士脸"。"僧脸"又名"和尚脸",一般勾大圆形眼、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勾一个红色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入了佛门。色彩分白、红、黄、蓝等色,以白色为多见。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太监脸 专用来表现那些擅权害人的宦官。尖眉子示其奸诈;菜刀眼窝暗寓其渔肉百姓;光嘴岔下撇,以突出其谲诈残忍的性格;脑门勾个圆光,以示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色彩多用白、红两种。如刘瑾、伊立等。
神怪脸用于表现神、佛以及鬼怪的面貌。主要用金、银色,表示虚幻之感。如二郎神杨戬牛魔王等。
象形脸将鸟兽整体或局部特征图案化后勾画于脸上。如孙悟空、白虎等。
丑角脸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其特点是人物脸面中心一块白,形状如豆腐块、桃形、枣花形、腰子形、菊花形等。如《群英会》中的将干、《女起解》中的崇光道、《连环套》中的朱光祖等。
以上是脸谱整体谱式的大体分类,还可以分的更细、更多,但大体上都可以归入以上某一类。如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其基本形式是象形脸、又可归入神怪脸,因此就不必再分类了。
2.局部谱式分类
局部谱式分类是对眉、眼窝、鼻窝、嘴岔以及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造型形式的类别区分。
局部部位的造型形象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具体地方,根据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和演员自身的条件而创造。一般常用点线装饰和图案化的造型方法,采取随形附意的物象型命名方式。
眉的形式有:云纹眉、蝶翅眉、柳叶眉、蝠形眉、螳螂眉、鸳鸯眉、花眉、直眉、环眉、刁眉、方眉、尖眉、点眉、鸭蛋眉、棒槌眉、葫芦眉、火焰眉、寿字眉等。
眼的形式有:蝶翅眼、吊客眼、鸟眼、裂眼、直眼窝、老眼、喜鹊眼、勾云眼窝、尖眼窝、皱眼窝、一字连眼、垂老眼、细眼、三角眼等。
鼻窝的形式有:蝠形翻鼻窝、回纹翻孔鼻窝、直尖鼻、圆鼻窝、连眼鼻窝、尖鼻窝、连腮直鼻窝、山形翻孔鼻、虎形鼻窝、花鼻窝等。
脑门的形式有:双回纹旋额、云纹立柱纹额、金脑门、红脑门、蝠纹额、如意方印堂纹、花立柱额、点锥印堂纹、舍利额、戟形印堂纹、葫芦额、火焰额、日月额、太极脑门等。
折叠谱色分类
一般情况下,脸谱的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
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
红脸: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门寺》中反面人物刘瑾就勾红脸,这里有讽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擅权的太监。
粉红脸:表示年迈气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如廉颇、袁绍等。
紫脸: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哙等。
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如典韦、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内有心计,如姬僚等。
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墩、夏侯惇等。
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张飞、夏侯渊等。
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赵高、严嵩等。白脸多用于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瓦灰色脸:表示老年枭雄。
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鸟等。也用于一些英勇无敌的将帅或番邦将帅。如李元霸、金兀术等。
折叠编辑本段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折叠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 )、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 )、黄梅戏、评剧、豫剧。 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种,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娱乐通》(郭沫勤主编)、2003年出版的 《戏剧影视文艺学》(刘晔原著)等。
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黄梅戏》(中国文联出版社)(金芝,杨庆生著)则特意用了"并称"一词。
折叠全国声腔剧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南京白局、高淳阳腔目连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北地方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由于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中国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说的如小品、相声、评书、评话;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 花鼓等。
曲艺由来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拉、弹、唱等艺术的统称,它是由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故称"曲艺",说白了就是"曲调"的"艺术"表现。
中国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申请世界吉尼斯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古代,我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宋明以来,曲艺以小说、演义形式表现在民间,如日中天。著名的《大隋唐》、《三国志评话》等历史演义,不管是说书的,还是唱戏的,都能把中国历代传奇故事等娓娓道来,这就是曲艺的特殊表现手法。
折叠编辑本段品种特征
曲艺包括的具体艺术品种繁多,根据调查统计,除去历史上曾经出现但是业已消亡的曲种不算,存在并活跃于中国民间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左右。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单弦、大鼓、双簧。似说似唱的(亦称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北京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花鼓等;以及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天津时调、东北大鼓、胶东大鼓、河南坠子、河北梆子、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温州大鼓、湖北大鼓、广东粤曲、四川清音、陕西快板、常德丝弦;还有新疆维吾尔族的热瓦普苛夏克、青海的平弦、内蒙古的乌力格尔与好来宝、西藏的《格萨尔王》说唱、云南白族的大本曲等等。各地区、各民族,共有和相异的曲种,大至十数个省份、小到一两个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普及和流布。这些曲种虽然各有各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这就使得中国的曲艺不仅成为拥有曲种最多的艺术门类,而且是深深扎根民间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门类。
曲艺的特征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一个曲艺演员可以模仿多种人物)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告诉给听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戏剧,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只要有一两个人,一两件伴奏的乐器,或一个人带一块醒木,一把扇子(评书艺人所用),一副竹板儿(快板书艺人所用),甚至什么也不带(如相声艺人),走到哪儿,说唱到哪儿,与听众的交流,比之戏剧更为直接。
曲艺表演的简便易行,使它对生活的反映快捷。曲目、书目的内容多以短小精悍为主,因而曲艺演员通常能自编,自导,自演。与戏剧演员相比,曲艺演员所肩负的导演职能,尤为明显。比如一个曲目、书目,或一个相声段子,在表演过程中故事情节的结构、场面的安排、场景的转换、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出没、人物心理的刻划、语言的铺排、声调的把握、节奏的快慢等等,无一不是由曲艺演员根据叙事或抒情的需要,根据对听众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断,来对说或唱进行统筹安排,进行调度,导演出一个个令听众心醉的精彩节目。
曲艺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也就是说曲艺是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形象思维构成的意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曲艺表演可以在舞台上进行,也可划地为台随处表演,因而曲艺听众的思维与戏剧观众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艺所说、唱的内容比戏剧具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为了把听众天马行空的形象思维规范到由说、唱营造的艺术天地之中,曲艺演员对听众反应的聆察更其迫切,也更为细致,因而他与听众的关系,比之戏剧演员更为密切。
为使听众享受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并需具有高超的摹仿力。只有当曲艺演员具有了活泼泼的动人技巧,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刻划得维妙维肖,对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才能博得听众的欣赏。而上述坚实功底之底蕴是来自曲艺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积累,以及对历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认识。这一点对一个曲艺演员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是400来个曲艺品种艺术特点的不同程度的近似之处,是它们的共性。而400多个曲种各自独立存在,自有其个性。不仅如此,同一曲种由于表演者之各有所长,又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即使是同一流派,也因为表演者的差矣邙各有特色,这就形成曲坛上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折叠编辑本段宋代曲艺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伎场地)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进行表演。
折叠编辑本段民族曲艺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曲艺就象中国历史和其它文化一样,一直影响着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曲艺"说唱"形式。比如藏族有"《格萨尔王传》说唱"和"折嘎",蒙古族有"好来宝"和"乌力格尔",壮族有"蜂鼓"和"末伦",维吾尔族有"热瓦甫苛夏克"和"达斯坦",白族有"大本曲",苗族有"嘎百福",水族有"旭早",傣族有"赞哈"等等。更有相当一部分曲艺形式为许多民族所共有,很难说它们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
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曲艺,一个重要的特征,除了它们主要流布于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就是它们绝大部分是用各自的民族语言或方言说唱表演;许多少数民族的"唱曲"类曲种,更是有着各自特色的伴奏乐器,如满族曲种"太平鼓"就是用满族信奉过的萨满教巫师跳神用的太平鼓伴奏表演而得名;再如哈萨克族曲种"冬不拉弹唱"就是表演者自弹哈萨克族乐器冬不拉而自行伴奏并说唱表演的。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曲种在流传发展中,出现过同时夹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情形。比如以满族为主创造的古老曲种"子弟书",就有所谓"满汉兼"即满语与汉语夹杂的表演历史,并有此等情形的曲本文字遗存。至今在蒙汉杂居的地区,一些用蒙古族语言"说书"的"乌力格尔"艺人,仍然同时能用汉族语言夹杂着进行"说唱"表演。一方面,这表明审美接受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华各民族不仅共同创造了遗产丰富的曲艺艺术,而且在长期的审美生活中,共同拥有特色鲜明的艺术文化。至于各民族曲种在表演内容以及曲本故事、人物形象,乃至主题旨归上的相互渗透、借鉴与吸收,更是十分普遍。同样一个英雄人物,各民族曲种都会"说唱"其事迹。不同的是,在情节趋同的基础上,各民族艺人在艺术上的细节处理,则可能千姿百态,往往打上了本民族生活和思想的烙印。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汉族曲种中的武松形象在蒙古族的"乌力格尔"中就有所反映,格萨尔这个英雄人物,不仅是藏民族的史诗说唱形式"《格萨尔王传》说唱"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蒙古族曲种"陶力"中的故事人物。换言之,藏民族的《格萨尔王传》说唱故事跨到蒙古族地区,衍化为蒙古族曲种"陶力"的重要节目《格斯尔传》或作《格斯尔可汗传》,"格萨尔"或作"格斯尔"这个英雄人物,不仅是藏民族的民族英雄,同时也因之成了蒙古民族崇奉的民族英雄。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部分曲艺品种,因为其民族历史演变的特殊性,使得其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的是由曲艺艺人的口头"说唱"表演来传承,这就使得这些曲艺品种较多地保留了原始形态的艺术特征,除却审美上的古朴浑厚外,另一个可资观照的文化意义,乃是其为中华曲艺的历史演变提供了足以说明其发生发展的标本价值,从而被称作是曲艺史研究的"活化石"。这方面的例子,尤以一些史诗说唱型的曲艺品种较为典型。从而使得这些艺术形式,在审美价值之外,还有着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民族器乐常识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拉弦乐器: 京胡 高胡 二胡 中胡 板胡 革胡 坠琴 艾捷克 马头琴
弹拔乐器: 柳琴 瑟琶 阮 月琴 古琴 筝 箜篌 杨琴 三弦 东不拉 弹布尔 热瓦甫 扎木聂 考姆兹
吹管乐器: 笛子 箫 排箫 埙 笙 芦笙 巴乌 管子 唢呐 号筒
打击乐器: 编钟 编磬 云锣 曲锣 排鼓 铜鼓 大鼓 堂鼓 钹 锣 碰铃 包锣 木鱼 南梆子 拍板 板鼓 梆子 手鼓 大锣 大镲 铃鼓 响板 沙槌 大锣

管弦乐队常识:
管弦乐队,是由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大型器乐合奏乐队。由于演奏不同体裁的器乐作品以及演出场地、功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大型管弦乐队称"交响乐队";而演奏室内乐作品、乐队编制较小的称"室内管弦乐队"等。较早出现的作品有巴赫的管弦乐组曲, 以及后来海顿和莫扎特为管弦乐队写作的一些作品。
现代管弦乐队的真正缔造者是贝多芬,此后,乐队的发展,总是保持着古典乐派时期管弦乐队的基本骨架,仅在局部有的扩充和变化。现代交响乐队编制约80-100人,为庆典活动等特殊需要,可临时扩大为400-500至1000人。
乐队组成
近代大型管弦乐队通常由4组乐器组成。它们是: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
每组各包括若干件乐器,具体如下:
折叠弦乐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
折叠木管乐器
双簧管,(英国管),长笛,短笛,单簧管,(低音单簧管),(Eb小黑管)大管,(低音大管),
折叠铜管乐器
圆号,小号,长号,低音长号,大号,
折叠打击乐器
定音鼓,大鼓,小鼓,钹锣,三角铁
除上述乐器外,作曲家可按作品需要减少或增加乐器, 比如钢琴,萨克斯,上低音号,吉他)
折叠编辑本段乐器位置
管弦乐队在演奏时就需要一个质量较高的音响,然而乐队中包括了很多不同类别的乐器,并且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个性,这样在写交响音乐作品时,不但需要作曲家对它们的编制即音色进行合理的调配。另外在排练和演出时,对它们的席位排列也需要考虑外表的美观,以及它们在演奏音乐时的配合与色彩协调。为此,世界上有好多的指挥家与乐器演奏家,经过将近一百多年的努力探索、实验,基本上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席位排列原则。
弦乐组是整个管弦乐队的基础,它的音色给人以亲切感,所以一般席位排在舞台的前面,最靠近观众。木管组乐器种类较多,音色突出,所以需要分门别类的将其排列在弦乐组之后,乐队的中间部位。
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音量宏大,并富有刺激性,所以他们排列在乐队的最后面或后侧面。
竖琴和其它弹拨乐器经常排在乐队的左后侧。
但有时候因作品的要求,比如一些近、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演奏,另外也由于指挥家的个人偏好,乐队席位排列也有某种特殊安排。一般常见的交响乐队标准席位排列有两种,即欧洲式乐队席位排列和美国式乐队席位排列。
折叠欧洲式席位排列
欧洲式席位排列对演奏古典交响乐优越性较多,因为当时的作品构思,第Ⅰ小提琴和第Ⅱ小提琴常进行问答式对奏,加上它们的音色又是一致的,这样把它们分别排列在指挥的左右侧,容易取得区别它们的效果。再者,这样的排列法,第Ⅰ小提琴的"f"发音孔面朝观众,第Ⅱ小提琴的"f"发音孔背朝观众,演奏时容易主次分明,如果从外表来看,这样的排列法也比较对称美观。
但如果让这种排列法的交响乐团去演奏近、现代作品,效果就会差些,因为近、现代作品第Ⅰ小提琴与第Ⅱ小提琴的构思基本统一在一个声部里,如果分两边,不但不好配合,而且指挥也难于照顾。
折叠美式席位排列
美式席位排列在演奏浪漫派以及近、现代的交响乐作品时优越性较大,除以上所提到的指挥便于照顾小提琴Ⅰ和小提琴Ⅱ声部外,大提琴排在右前方,容易在演奏时,使乐队的低音声部也得到突出,这样大提琴与小提琴相呼应,能达到弦乐组的旋律、低音、和声三者层次清晰的效果,许多管弦乐队都采取了这种美式乐队席位排列法。
折叠编辑本段弦乐器
弦乐器的性能是专家们研究得比较多的内容,要深入地了解弦乐器,诸如音准、弓法、柔弦技巧等问题,只需去看提琴家们的著作就可以了,这里仅仅介绍一些涉及到弦乐器的物理原理,因为乐器的演奏者不太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折叠狭义
狭义上的弦乐器指的是弓弦乐器(Archi),也就是四种类型的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它们的发音原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形状和演奏方法上的细微差别,音色有所不同弦乐器家族 。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各类胡琴(主要是二胡、京胡和板胡,其他如马头琴等)也是弓弦乐器,但音色和提琴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共鸣腔的差别:提琴琴身大,胡琴音筒小;
(2) 共振传导的差别:提琴的琴马架在音板上,胡琴的琴马架在蟒皮上;
(3)琴弦的差别:提琴用钢丝弦,胡琴用铁丝弦;
(4) 按音的差别:提琴按弦时手指按在指板上,胡琴按弦时手指只接触琴弦,好像是悬空的。
此外,胡琴的琴弦数目和运弓方式有限,因此表现力比提琴逊色得多。
折叠广义
广义上的弦乐器还包括弹拨类弦乐器,即竖琴和钢琴,事实上它们的发音原理和提琴的拨弦是类似的。各国的民族乐器中,弹拨类弦乐器的种类极其丰富,例如吉他(六弦琴)、辛巴隆(扬琴)、曼陀林等,其中我国特有的弹拨乐器有:
(1) 有品弹拨乐器,有月琴、柳琴、阮和琵琶。形状上月琴和阮相似,琴身是圆形,柳琴和琵琶相似,琴身是梨形。音域和音色上,月琴和柳琴相似,都是高音乐器,体积小,阮和琵琶相似,都是中音乐器,体积稍大。
(2) 无品弹拨乐器,指的是小三弦和大三弦。
(3) 台式弹拨乐器,指的是古筝和扬琴(扬琴事实上属于西洋乐器),古筝用手指弹奏,扬琴用琴锤击奏,中国的扬琴使用竹制的琴锤,这是中国扬琴区别于西洋洋琴的最大特点。
以上所列出的弹拨乐器都是民族管弦乐队的主要乐器。
折叠编辑本段管乐器
在管弦乐队中,管乐器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地位和重要程度不逊色于弦乐器。首先,管乐器的音量比弦乐器大得多,一支木管或圆号的音量可以和一个弦乐声部(10把小提琴或8中提琴或6把大提琴或4把低音提琴)抗衡,一支小号或长号的则可以和两个弦乐声部抗衡,
木管乐器家族强奏(fff)时可以超过整个弦乐队(40把弦乐器)。
正是由于音量的缘故,每一件管乐器独立构成一个声部。管弦乐队和管弦乐作品的规模,就是根据管乐器的多少来确定的。二管制的乐队中,四种木管乐器各两件,铜管乐器共十件,所以仅仅管乐声部就有18个。相比之下,弦乐声部才5个,即使把分奏部分看成两个声部,也只有10个。其次,管乐器的色彩性比弦乐器强,管弦乐作品中绝大多数独奏乐段都交给了管乐器。
出于以上原因,管乐器对音准和音色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除了吹奏员的水平以外,管乐器本身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乐队的演奏水平。相比之下,弦乐器比较容易处理,个别乐器的音准和音色有所偏差,也会为声部的其他乐器所融合,有人常说弦乐声部是一个可以滥竽充数的声部,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狭义上的管乐器分为木管(Legni)和铜管(Ottoni)两大类,前者包括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萨克斯管、大管和它们的衍生乐器,后者包括圆号、小号、短号、萨克斯号、长号和大号。
广义上只要带管的乐器都可以称为管乐器,例如管钟和管风琴。各国的民族乐器中,管乐器的类型也是相当丰富的铜管乐器家族 ,但是仅限于高音木管,低音木管和铜管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所以民间几乎不会出现。
把管乐器的两种类型称为木管和铜管,这是沿用了过去的叫法,现在看来不太合理,因为很多木管乐器不是木制的,例如长笛由纯银或银合金制成(它的衍生乐器短笛目前为止仍然是木制的),萨克斯管则是铜制的,劣质的单簧管由胶木制成(胶木是一种合成材料,学名为酚醛树脂)。
木管和铜管的区别在于:
(1) 木管改变音高的办法是在管上开孔,而铜管则改变管的长度;
(2) 木管可以超吹的泛音少(通常只能吹到第二泛音,只有长笛可以吹出第四泛音),而铜管则可以吹出比较高的泛音(通常可以吹到第十泛音,圆号可以吹到第十六泛音);
(3) 木管的振源有两种类型--气簧(长笛和短笛)和哨片(其他木管乐器),而铜管则是唇簧。
折叠编辑本段打击乐器
管弦乐队中打击乐器是一组很有色彩的的乐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鼓,打打击乐器大集结 击乐组通常用来在乐曲中渲染气氛或烘托心情。
管弦乐队中,最早使用且最广泛的是定音鼓,用途仅为增强乐曲气势。再来是小军鼓、大军鼓、钹、木琴、钟琴等。不过后来乐曲逐渐走向多样化,打击乐器丰富的节奏性因此得到善用。
在二十世纪初期管乐开始发展,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慢慢被研发改良,作曲家得以利用多样的音响效果使乐曲更加有变化。随之打击乐中的小军鼓和定音鼓并成为了关键的打击乐乐器,这能带领整个乐队的走向和节拍,相当于副指挥。
折叠编辑本段乐器分类
管弦乐器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繁琐,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 按音色分,可分为人声、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色彩性乐器、打击乐器,其中前面四类可归为持续音乐器,后面两类可归为非持续音乐器;
(2) 按音准分,可分为无音高乐器、自由音高乐器、浮动音高乐器和固定音高乐器;
(3) 按音域分,可分为无音高乐器、全音域乐器、高音乐器、中音乐器、低音乐器和倍低音乐器;
(4) 按调性分,可分为无音高乐器、非移调乐器和移调乐器;
(5) 按地位分,可分为必要乐器、常用乐器、少用乐器和编外乐器。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乐器
名称 意大利文 缩写 调性 谱号 记谱方法 常用记谱音域
小提琴 Violino(i) V. C G 实音 g ~ e4 (31/2)
中提琴
Viola(e) V-la(e) C C(G) 实音 c ~ a3 (31/2)
大提琴 Violoncello(i) V-c. C F(C- ) 实音 C ~ a2 (31/2)
低音提琴
Contrabasso(i) C-b. C C F 实音 E ~ c2 (21/2)
短笛 Flauto piccolo Fl. picc. C G 下移八度 d1 ~ a3 (21/2)
长笛 Flauto(i) Fl. C G 实音 b ~ c4 (3)
双簧管
Oboe(i) Ob. C G 实音 #a ~ f3 (21/2)
英国管
Corno inglese Cor. ingl. F G 上移五度 #a ~ f3 (21/2)
单簧管
Clarinetto(i) Cl. bB G 上移大二度 e ~ g3 (3)
低音单簧管
Clarinetto basso Cl. basso bB G 上移大九度 e ~ g3 (3)
大管 Fagotto(i) Fag. C F(C- ) 实音 #A1 ~ #a1 (3)
低音大管 Contrafagotto C-fag. C F 上移八度 #A1 ~ g (21/2)
圆号 Corno(i) Cor. F G(F) 上移五度 #c ~ g2 (21/2)
小号 Tromba(e) Tr. b bB G 上移大二度 #f ~ c3 (21/2)
长号 Trombone(i) Tr-ne(i) C C- / F 实音 C1 ~ bb1 (3)
大号 Tuba Tuba C F 实音 E1 ~ #a (21/2)
定音鼓 Timpani Timp. C F 上移八度 F ~ f (1)
大鼓 Gran cassa G. C. - - - -
小军鼓
Tamburo Tamb. - - - -
铃鼓 Tamburino Tamb-no - - - -
三角铁 Triangolo Triang. - - - -
大镲 Piatti Piatti - - - -
大锣
Tam-Tam T-Tam - - - -
响板 Castagnetti Cast. - - - -
排钟 Campane Camp. C G 下移八度 #a ~ c3 (3)
钟琴 Campanelli Camp-li C G 下移八度 #a ~ c3 (3)
木琴
Silofono Sil. C G 下移八度 #a ~ c3 (3)
钢片琴
Celesta Cel. C G/ F 下移八度 C ~ c5 (5)
钢琴 Pianoforte P-f. C G F 实音 A2 ~ c5 (7)
竖琴 Arpa Arpa C G F 实音 B2 ~ #f4 (61/2
女高音
Soprano(i) Sopr. C G 实音 g ~ g2 (2)
女中音
Contralto(i) C-alto C G 实音 g ~ g2 (2)
男高音 Tenore(i) Ten. C G 上移八度 g ~ g2 (2)
男中音
Basso(i) Basso(i) C F 实音 G ~ g1 (2)
展开
折叠编辑本段乐队编制
折叠单管编制
1 Fi (一把长笛)
1 ob(一把双簧管)
1 cl(一把单簧管)
1 Fg(一把大管)
2~3 cor(两到三把圆号)
1 Trb(一把小号)
2 Trbn(两把长号)
vi I (第一小提琴,10把)
Vi II (第二小提琴,8把)
Val (中提琴,6把)
Vc (大提琴,4把)
cb (倍大提琴,2把)
折叠双管编制
2 Fi (两把长笛)
2 ob(两把双簧管)
2 cl(两把单簧管)
2 Fg(两把大管)
4 cor(四把圆号)
2 Trb(两把小号)
3 Trbn(三把长号)
Tub(一把大号)
vi I (第一小提琴,14把)
Vi II (第二小提琴,12把)
Val (中提琴,10把)
Vc (大提琴,8把)
cb (倍大提琴,6把)
折叠三管编制
2 Fi (两把长笛)
1 picc(一把短笛)
2 ob(两把双簧管)
1 c-ing(一把英国管)
2 cl(两把单簧管)
cl.b(一把低音单簧管)
2 Fg(两把大管)
c-Fg(一把低音大管)
4 cor(四把圆号)
3 Trb(三把小号)
3 Trbn(三把长号)
Tub(一把大号)
vi I (第一小提琴,16把)
Vi II (第二小提琴,14把)
Val (中提琴,12把)
Vc (大提琴,10把)
cb (倍大提琴,8把)
折叠四管编制
3 Fi (三把长笛)
1 picc(一把短笛)
3 ob(三把双簧管)
1 c-ing(一把英国管)
3 cl(三把单簧管)
cl.b(一把低音单簧管)
3 Fg(三把大管)
c-Fg(一把低音大管)
4~6 cor(四至六把圆号)
3 Trb(三把小号)
3 Trbn(三把长号)
Tub(一把大号)
vi I (第一小提琴,16至18把)
Vi II (第二小提琴,14至16把)
Val (中提琴,12至14把)
Vc (大提琴,10至12把)
cb (倍大提琴,8至10把)
大型器乐体裁知识:
室内乐
室内乐(Chamber music),原意是指在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的音乐,后引申为在比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家庭式音乐
室内乐原指西方在房间内演奏的宫廷音乐,后引申为在比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在十四世纪的欧洲音乐中, 室内乐是和演唱、演奏形式正规、声音宏大的宗教音乐相对而言的,到后来则是和交响音乐、歌剧、舞剧音乐相对而言。
折叠编辑本段定义
顾名思义,室内乐(Chamber music),是在室内演奏或演唱的音乐。但是,这"室"原指欧洲贵族城堡中的音乐室,常是金碧辉煌而且宽敞的大"厅"。由此而言,只有编制庞大,不得不在大戏院、大音乐厅或大教堂作公共演出的(例如:华格纳、威尔第的歌剧),才不能算是室内乐。如此,几乎所有的巴洛克的器乐曲(甚至早期的歌剧)都可以算作室内乐。
折叠编辑本段含义
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它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
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室内乐本应包括各种器乐独奏和声乐独唱,但现在,人们一般所说的室内乐常常是指由单件乐器担任独立声部的器乐重奏和声乐曲中的浪漫曲、带伴奏的重唱曲。
折叠编辑本段特点
由于室内乐重奏的每一声部都相当独立和个性化,所以它的写作技法通常比较复杂而细致,除了一般的主题发展手法外,多样化的复调音乐手法在重奏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近代室内乐重奏曲的曲式结构多为含有奏鸣曲式乐章的多乐章套曲。和交响乐作品相比较,室内乐重奏显得感情细腻、含蓄,而且更加注意发挥每件乐器的技巧和表情的"潜力",对各声部的乐器在组合关系上也更加精雕细镂。因此,这就要求作曲家必须有高度的艺术技巧水平,演奏者也必须配合默契,而欣赏者则要比较仔细、用心地"深入"音乐,才能对其中的妙处心领神会。
在所有的室内乐重奏中,弦乐四重奏是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重奏形式。这是由于它具有最多样化的演奏技巧,最丰富的表现力,最擅长于旋律的歌唱性,同时又有宽广的音域、音区和音色的对比。德国古典作曲家海顿是这一体裁的最早的杰出大师。他一生中共写了八十三部弦乐四重奏和数十部其他形式的重奏曲,以致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四重奏创作促进了当时整个欧洲的家庭音乐生活的广泛发展。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小型器乐合奏形式。但如果从历史角度考察它,就会发现这种音乐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16-18世纪初,当时的音乐被分为三大类:教会音乐、戏剧音乐和室内乐。当时的室内乐与教会音乐、戏剧音乐的表演场地和规模有所不同,它是在私人(贵族)家里表演的声乐或小型器乐曲,由于贵族们喜好音乐,他们常会找些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士一同演出,于是就形成了最早的室内乐形式。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叶,随着音乐逐渐走进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从私人家庭移到公开的音乐表演场所,使室内乐在含义上有了新的变化,它成为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主要指弦乐四重奏),与具体演出场所无关的现代室内乐。
19世纪中期至末期,大多数重要的室内乐作品都出自德国作曲家之手,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虽然乐器的组合主要沿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形式,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常为二至九人的重奏组合,最典型的例子是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
室内乐于17世纪晚期传至法国、德国、英国诸国,后来,在J.海顿的笔下得到高度发展。他总结前人经 验,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典型形式,并使之居于室内乐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莫扎特和贝多芬又有效地发挥了中提琴、大提琴的表现性能,使4个弦乐声部更显均衡。贝多芬还运用交响曲的某些手法,丰富了四重奏的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如 《C大调弦乐四重奏》 ),并使钢琴与弦乐声部相结合的重奏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F.舒伯特的室内乐则不仅具有戏剧性倾向,而且富于歌唱性特点(如《d小调四重奏》)。
18世纪末以后,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演奏场地从宫廷走向音乐厅,听众人数渐趋增多。室内乐的概念已由专指重奏曲而扩大到包括独奏曲、独唱曲(限于少数乐器伴奏者)和重唱曲以及小型管弦乐合奏等在内的更广阔的范围。
此后的作曲家如勃拉姆斯、B.斯美塔纳、A.德沃扎克、L.亚纳切克、柴科夫斯基、C.德彪西等都曾致力于室内乐的创作,并有重要作品传世。20世纪,室内乐仍是作曲家所重视的一个创作领域,不少作品运用了现代作曲手法。
进入20世纪,传统的室内乐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混合音色组合:由于电子合成音乐的产生,新作曲方法的应用,室内乐领域产生了广泛而不寻常的乐器组合,寻找新的音色组合,如斯托克豪森的《天狼星》(电子合成器、小号、低音单簧管、女高音和男低音)、亨策的《友谊》(单簧管、长号、大提琴、打击乐和钢琴);另一方面来自人员编制:出现了室内交响曲(十几个人的编制),室内协奏曲,室内歌剧等室内乐体裁,如布里顿的《旋螺丝》要求有6或7位独唱者、木管乐器、弦乐四重奏加低音提琴、竖琴、打击乐器、钢琴、钢片琴等。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
形式
按声部或人数的多寡,室内乐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直至九重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因所用乐器种类不同,室内乐又有单纯弦乐器演奏的重奏和弦乐器与钢琴、管乐器等混合演奏的重奏之别。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的重要形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1件组成;弦乐三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1件组成;而弦乐五重奏则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2或1)、大提琴(1或2)组成。通常所称钢琴三重奏、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系指2件、3件或4件弦乐器与钢琴重奏的形式。如钢琴五重奏则由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组成。亦有由管乐器与弦乐器演奏者,如W.A.莫扎特所作由双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演奏的 《F大调四重奏》 。
重奏
此外,尚有弦乐器、管乐器与钢琴混合使用的重奏,如Z.菲比赫的《小提琴、单簧管、圆号、大提琴五重奏》,以及几件管乐器的重奏或加入打击乐器的重奏等。近代室内乐通常用奏鸣曲套曲形式,有4个乐章(亦有少于或多于此数者),演出中不追求个人技巧的任意发挥,而强调声部间的默契配合。古典室内乐多为主调和声风格,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复调因素,声部织体缜密精细,富于个性,能生动细致地表现风俗性、抒情性、戏剧性等多方面的音乐形象,尤擅描绘意境,刻划心理,表达哲理。
折叠编辑本段代表
代表作品如L.van贝多芬、J.勃拉姆斯、П.И.柴科夫斯基等人的四重奏。这一体裁早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业已存在,其含义与近代不同,主要指琉特、哈普西科德独奏的器乐经文歌或数件乐器演奏的世俗声乐曲,曲式自由,无固定结构。前者由4人演奏(两个高声部由小提琴、双簧管或长笛担任,低声部由大提琴或大管担任,又有哈普西科德或管风琴演奏和声背景);后者由3人演奏(独奏1人,数字低音2人)。
折叠编辑本段中国现状
中央音乐学院与歌德(中国)学院合办了德国国际大师班。前柏林爱乐乐团首席莱纳·库斯茂,以及前东京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原田祯夫受邀加盟讲学。
此次为期一周的大师班,对于在国内长期被忽略的室内乐而言,与一场匆匆的"行为艺术"无甚差别:大师讲完课就走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为器乐演奏艺术领域内最高层次的室内乐,在音乐院校与舞台上均"低人一等"的状况。然而作为交响乐基础的室内乐,最能锻炼器乐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不仅从技术上,而更多从音乐上考验习乐者的悟性。
在国内,至今没有一个职业的室内乐团。这种"怪现象"延伸出来的话题,不仅牵涉到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内种种尚待解决的问题,还牵涉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
2014年中国第一家职业室内交响乐团--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成立,每个月推出3-4场音乐会!
2013年南京首家室内乐团--南京亚历山大室内乐团成立,每月固定演出,并推出不同主题的演出季。
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汇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
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着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一件乐器独奏或 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
奏鸣曲的发展
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由此发展成巴洛克式的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当时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作曲家是萨尔瓦托雷(Salvatore)和库瑙(J.Kuhnau),其后的独奏奏鸣曲以D.斯卡拉蒂和D.阿尔贝蒂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C.P.E.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乐章的数目有所发展,多乐章、单乐章(李斯特首创)不一。该时期对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
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布列兹、潘德列茨基运用新技法进行奏鸣曲的创作。
折叠编辑本段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或自由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复三段式。
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奏鸣曲有时会省略第三乐章。例如: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及其《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等。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早期奏鸣曲"sonata"一词源自意大利语"sonare",意为"鸣响",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如G.戈尔扎尼斯的《琉特奏鸣曲》实即两首舞曲,G.加布里埃利的《轻和重奏鸣曲》是器乐合奏曲等。继加布里埃利之后,S.罗西、M.内里、B.马里尼等意大利作曲家,均称自己所作供乐器演奏的坎佐纳为奏鸣曲。
折叠古典奏鸣曲
17世纪中叶以后,古典奏鸣曲开始出现并巩固其某些特征。其中,意大利作曲家A.科雷利对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他所作的奏鸣曲均由慢-快-慢-快4个乐章组成,并交替使用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写法;D.斯卡拉蒂则通过500余首奏鸣曲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见奏鸣曲式)。当时的奏呜曲分为两类:一类是源自坎佐纳的教堂奏鸣曲,另一类是由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室内奏鸣曲。前者主要在教堂演奏,后者多用于宫廷娱乐,并由此而发展成后来的古组曲。不论教堂奏鸣曲还是室内奏鸣曲,除少数为无伴奏的独奏形式外,多数均为重奏形式,且普遍运用键盘乐器演奏通奏低音。由于键盘乐器属家用性质,不居重要地位,故在计算声部时均被略去。如由1件高音乐器(小提琴、长笛等)、1件低音乐器(大提琴等)和键盘乐器共同演奏的奏鸣曲,不称三重奏鸣曲,而称二重奏鸣曲;由两件高音乐器(小提琴、长笛或小号等)、1件低音乐器(大提琴或维奥尔等)和键盘乐器共同演奏的奏鸣曲才被称为三重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在当时十分盛行,是最常见的体裁之一。
从早期奏鸣曲到古典奏鸣曲的转变,不仅是结构上、更是风格上的根本转变。在被称为前古典派的作曲家G.B.萨马蒂尼、斯塔米茨父子、C.P.E.巴赫等人的作品中,教堂奏鸣曲与室内奏鸣曲已日渐混为一体,音乐转向主调风格。同时,重奏也不再是最主要的演出形式,而常改由1件乐器独奏,或1件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
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完全定型。J.海顿、W.A.莫扎特都采用了第1乐章为快板乐章和双主题的原则。在L.van贝多芬的创作中,各类奏鸣曲占55首,为其他器乐作品的半数。他的贡献是:扩大了各乐章的结构,使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对比更加戏剧化,尾声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贝多芬晚期所作的《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中,还加进了赋格。
与此同时,奏鸣曲套曲形式在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器乐体裁中,亦取得了居于支配性的地位。事实上,室内乐中的三重奏、四重奏,是由3件、4件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协奏曲是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
因此,奏鸣曲套曲乃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乐曲形式之一。
折叠浪漫奏鸣
从 C.M.von韦伯、F.舒伯特开始的浪漫主义奏鸣曲,与古典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在风格上则有明显的改变,如重视感情表达、旋律优美、和声色彩浓郁、节奏富于变化、演奏技巧有重大发展等。
F.F.肖邦的3首钢琴奏鸣曲,J.勃拉姆斯的3首钢琴奏鸣曲和2首小提琴奏鸣曲,C.-A.弗朗克的《小提琴奏鸣曲》等,都充分发挥了古典奏鸣曲严密的形式感与浪漫主义音乐情思奔放的特点。F.李斯特的奏鸣曲作品,显然受到他所首创的交响诗的影响,他在《b小调钢琴奏鸣曲》中,将长期形成的多乐章套曲结构的特征,倾注到单乐章中去,并通过主题贯串的手法,开创了大型单乐章奏鸣曲的先河。
浪漫派时期重要的奏鸣曲作曲家还有R.舒曼、E.格里格、C.圣-桑斯、G.福雷等。
折叠近代奏鸣
20世纪初,与厌弃19世纪传统的思潮有关,奏鸣曲创作再次出现向不同方向发展的趋势。А.Н.斯克里亚宾的第5~10钢琴奏鸣曲,和声、曲式均有创新,但同时也显露出神秘主义的倾向。C.德彪西晚年所作的《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则回复到巴罗克时期的乐器组合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奏鸣曲套曲因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重新得到重视。I.F.斯特拉文斯基、D.米约、A.奥涅格、F.普朗克等都作有此类套曲。特别是P.欣德米特,为各种乐器所作的奏鸣曲达36首。其中有一部分在结构和风格上都与古典传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L.亚纳切克、B.巴托克、С.С.普罗科菲耶夫、Д.Д.肖斯塔科维奇等人则糅合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传统,融汇民族乐派与近代的种种作曲手法,赋予作品鲜明的个性。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有:巴托克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两架钢琴与打击乐器的奏鸣曲》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钢琴奏鸣曲》等。
此外,还可看到形式上保留奏鸣曲痕迹,手法上具有偶然性、即兴性因素的奏鸣曲,以及按奏鸣曲一词的古义所谱写成的器乐小曲。前者如P.布莱兹的《第二钢琴奏鸣曲》(1948),后者如J.凯奇《为加料钢琴而写的奏鸣曲和间奏曲》中的奏鸣曲等。凯奇的这一乐曲,实际上是一首古二段式的舞曲,经在钢琴的琴弦间塞进各种物件后,所发出的音色空茫而冷漠,体现出一种拟古、复古的意向。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代表作曲家
折叠海顿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
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
他晚年创作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代表了他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主思想和艺术独创性,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那不朽的音乐作品对同时期另一位大音乐家莫扎特和以后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顿一生经历坎坷,生活道路曲折。但是,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他却用纯朴、善良和慈爱的心,将毕生的才华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并忠贞不渝地为他们寻找着欢乐和慰藉。
折叠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35岁逝世。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折叠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就失聪了,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有一次,哈佛音乐辞典的编者亚培尔博士向德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哈姆请教,假若挪亚方舟之事重演,现代的挪亚只能携带一本琴谱,应带哪一本最合适?哈姆的答复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可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成为人类宝贵的音乐财富之一。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这个比拟在钢琴爱好者中无人不知。的确,自从发明了钢琴这件"乐器之王"后,人类为这件乐器所写下的最奇妙、凝聚着人类最深智慧的杰作,就要数巴赫的两卷"平均律"和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了。尽管纵观音乐史,我们不能说这两部作品无与伦比,因为"平均律"后又有肖邦、肖斯塔科维奇等人追随这一体裁所写的杰作(肖邦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比起"乐圣"也毫不逊色。然而,作为伟大的先驱和他们那个时代最高艺术成就的象征,巴赫、贝多芬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犹如一对灿烂的双子星,交相辉映,永垂青史。
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这种乐曲形式经过二百多年历史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结构。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套曲往往由三、四个乐章组成。这些乐章的安排大体上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共三个乐章);或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共四个乐章)。在速度上,各乐章之间形成了:快-慢-快的对比。按照常规,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都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
在钢琴音乐方面,尤其在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中,贝多芬是有突出贡献的。他年轻时是个出色的钢琴家,尤其擅长即兴演奏。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他特别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把它们摆在同交响曲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他的老师和前辈海顿、莫扎特等人,大都把钢琴奏鸣曲当作教学的教材,但是贝多芬却把它们当作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并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求钢琴奏鸣曲具有更宽广、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效果。因此,他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增强了力度的对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前人,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
由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使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贝多芬在不同时期一共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第一首(作品2号之1)至第十八首(作品第31号之3)是前期作品,第十九首(作品49号之1)至第二十六首(作品81号)是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第二十七首(作品90号)至第三十二首(作品111号)是晚期的创作。
其中第八首《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作于1799年,题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悲怆》这个标题是作曲家自己确定的,它集中反映了作曲家在孤苦生活中的内心体验。
当时,耳聋的残疾"好象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他,在音乐上,为数可观的敌人,嘲笑、攻击他的作品,悲惨的生活使他备受折磨。但是,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下,他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决心用自己的音乐为人类争取自由和幸福。这种痛苦和期望,沮丧和反抗、追求与探索的内心冲突,在《悲怆》奏鸣曲中得到鲜明、形象的反映。
该曲作为早期奏鸣曲的杰作已经明显地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的基本风格和特征。这些新的特征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展现了钢琴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折叠编辑本段奏鸣曲史
折叠巴洛克时期
奏鸣曲在十七世纪初是指为一或二件旋律乐器,以及一个数字低音(Figured Bass)声部而写的乐器作品,也就是一种重奏曲。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主要有两种,"独奏奏鸣曲"(solo sonata) 以及 "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由于在这个时期的乐器曲均有一个低音声部存在,因此,参与演奏的人数并非其名称上的数目。巴洛克初期的奏鸣曲可由单一乐章或是多乐章而组成,当时的乐章尚未有固定的排列顺序及形式,奏鸣曲的乐章可自由的跟舞曲混合。
17世纪中开始,奏鸣曲可供不同场合使用之需而分为"教会奏鸣曲" (sonata da chiesa) 以及"室内奏鸣曲" (sonata da camera)。"教会奏鸣曲"的风格较严谨,大多是由注重对位法的乐章而组成;"室内奏鸣曲"则在前奏曲后接上舞曲,风格和曲式都自由许多。从这个时候开始,"教会奏鸣曲"在乐章的排列顺序上渐渐有了规范--四个乐章,各乐章的速度为慢─快─慢─快。到了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时期,他数量丰富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更是奠定了"教会奏鸣曲"的排列顺序。"室内奏鸣曲"虽然还是没有固定的乐章数目及顺序,但是也开始沿用转换乐章时变换速度这个规则。
小提琴在巴洛克初期是最被看重的一种旋律乐器,因此当时有大量的小提琴奏鸣曲出现,此外,还有无伴奏的小提琴奏鸣曲存在。在此种曲式中,又属巴赫所做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组曲最考验演奏者的技巧。至于键盘乐器方面,早期的键盘乐器奏鸣曲数量并不多,一直到巴洛克盛期,由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inico Scarlatti 1685-1757)写下数百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之后,此类奏鸣曲才跃升为主流。
折叠古典主义时期
受到启蒙时代的理性思考所带来的影响,古典乐派的音乐无论是在创作风格或是技巧上都和巴洛克音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于此时期的音乐家开始运用简明的曲式从事创作,导致曲式的结构在古典乐派渐渐确立成形。这个转变也为奏鸣曲带来了固定的创作形式。
古典乐派时期的奏鸣曲大多是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除了少数例外,这个时期的多乐章作品中的第一乐章,一定是快板,而且是采用"奏鸣曲式"创作,其调性则是乐曲的主调。第二乐章通常是和第一乐章形成对照的慢板,曲式并无一定,可以是二段式(体)、三段式(体)、或者是变奏曲等。
在由四个乐章组成的奏鸣曲里,第三乐章多为小步舞曲(minuet)或是诙谐曲(Scherzo),这两种曲式都是三段式(体),速度通常是中等到快速的范围内;如果乐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三乐章则会有终章的气势。第四乐章要具备终结全曲的气势,必须能和第一乐章互相呼应,作曲家偶尔会采用"奏鸣曲式"或是生动活泼的"轮旋奏鸣曲式"创作。上述的曲式结构在十八世纪后期成为固定模式,海顿、克莱门蒂、莫扎特以及贝多芬的多乐章作品,均采用此格式创作,克莱门蒂的"Op.2"是第一部真正的钢琴奏鸣曲。
折叠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乐派的奏鸣曲大多数仍保留古典乐派所传承下来的四个乐章的形式,但是和古典乐派的奏鸣曲相比,此时期奏鸣曲的乐曲长度明显的增加了许多。在曲式方面,古典乐派的曲式结构仍被采用,但是大多数人仅约略遵循曲式的规范,有的作曲家将曲式的结构完全拓展开来,有的作曲家则省略部分结构。
折叠印象主义时期
在此期间,奏鸣曲已不再按照固定规律进行。他们希望背离奏鸣曲式,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将自己的个性融入乐曲。在克劳德·德彪西的《大提琴奏鸣曲》、《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中,都将乐句随意进行,并大量采用离调、转调的手法,这种革新的创作也影响后代。
折叠现代
随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许多作曲家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大多数奏鸣曲又恢复古典时期的曲式,并将与街头音乐融会贯通,既可以充分展现每件乐器的演奏魅力,又可以弘扬各民族的文化,将奏鸣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折叠编辑本段典型奏鸣曲
折叠小奏鸣曲
系指形式短小、内容单纯、易于演奏的奏鸣曲。小奏鸣曲一般有2~3个乐章。第 1乐章用奏鸣曲式,但没有展开部而仅有短小的过渡。例如M.克莱门蒂、J.库瑙等所作的小奏鸣曲。但20世纪以来,F.布索尼、M.拉韦尔、Д.Б.卡巴列夫斯基等作曲家所作的小奏鸣曲,则艺术性和技巧性都很高。
弹奏小奏鸣曲会提高演奏耐力,丰富音乐表现力,扩充演奏技术范围。是进入奏鸣曲学习阶段必不可少的练习。早期的奏鸣曲和小奏鸣曲是为羽管风琴和击弦古钢琴创作的。
折叠大奏鸣曲式
所谓"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1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为奏鸣曲第1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
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折叠编辑本段奏鸣曲风格
18世纪至19世纪初钢琴艺术的古典主义时期,是钢琴艺术史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后来的钢琴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巴赫的和声对位风格让位于纯粹和声的主调风格,成为整个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特征。
研究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必须沿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他的儿子们、斯卡拉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人,这一时期音乐巨匠的足迹和心灵去倾听、去感悟。
协奏曲:
《协奏曲》是台视于2009年1月28日首播的爱情偶像剧,由柳广辉执导,李威、刘品言、彭于晏、吴佩慈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离家出走的集团少东袁浩阴错阳差走进了女孩高苓的生活,两人开始了一段纠结爱情的故事 。
词源以及历史
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co
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直到18世纪早期,巴赫在创作他的早期康塔塔(如创作于魏玛时期的BWV.4)的时候,仍然按照意大利的习惯称之为concerto。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大协奏曲(如科列里的Concertogrosso in g minor, op.6 no.8),和以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独奏乐器协奏曲(如维瓦尔蒂的四季协奏曲concertofor violin and strings, the four seasons)。巴赫给出了处理独奏乐器和乐队的不同方式。
协奏曲在意大利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最先出现的是大协奏曲,作曲家托列里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和“协奏部”这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科列里将这一尝试真正变成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格式分为所谓的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 chiesa)和室内协奏曲(concerti da camera即宫廷风格协奏曲的意思)。教堂协奏曲通常有慢板序曲作为前导,其后跟随快板赋格乐段,快慢乐章交替,较为庄重;室内协奏曲通常用阿拉曼德,库朗,小步舞曲,萨拉班德,吉格等舞曲作为乐章,风格较为轻快,其实后来的创作中二者的差别并不大。
古典主义时期
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莫扎特大幅度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同时为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了华彩,他最终确立了C.P.E.巴赫开创的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这一规则,把第三乐章写成回旋曲式,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如第20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orchestra no.20, KV.466),而贝多芬则把协奏曲作为整体加以构思,开创了乐章间不间断过渡,以及作曲家事先写定华彩的先例(如第5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orchestra no.5, op.73),他也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并进一步加强第一乐章的分量(如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61)。
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更加注重独奏乐器技巧的展现,后来出现了大量炫技性的协奏曲作品,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1&2, op.6&7)。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协奏曲也更注意旋律的优美可歌,注意乐曲的技巧性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
贝多芬在他的创作中加强了协奏曲的戏剧表现力,强化了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音乐素材的分享,特别是使主题得到了真正的交响发展,这些努力都在勃拉姆斯那里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扬(如勃拉姆斯的Concerto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 op.83)。
20世纪之后
进入20世纪之后,协奏曲的创作变得越发多样,既有新古典主义者按照传统模式,追求古老精神的作品(如斯特拉文斯基的Concertofor piano and wind instruments),也有完全打破传统结构的作品(如普朗克的Concertofor Organ, Strings and Timpani),甚至还出现了为声乐和乐队创作的声乐协奏曲(如格里埃尔的Concertofor Coloratura Soprano and Orchestra, op.82)。
折叠编辑本段乐章曲式特征
维瓦尔蒂按照意大利歌剧序曲的模式确定了协奏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但是在他那里,三个乐章几乎是
等长的。到了莫扎特那里,虽然他的协奏曲仍然是三个乐章的,但是明显是类比于交响曲的套曲格式确定的,同样强调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在莫扎特那里,协奏曲形成了固定的乐章配置。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一般是快板,戏剧性的。一般没有引子,直接由乐队进入呈示部。呈示部有两个,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在再现部接近结束,收束的时候乐队暂停,由独奏乐器即兴演奏华彩段,以展示演奏者的技巧。有时因为演奏者过于炫耀,会脱离原曲的风格,所以从贝多芬开始,一些作曲家也会预先写好华彩。
第二乐章一般为三部曲式,常为柔板,慢板或行板,一般具有抒情性的歌唱性质,。
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急板,欢快而富有技巧,常为舞蹈性质或节日欢庆性质。
舒曼和李斯特尝试创作单乐章的协奏曲(如李斯特的Concerto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1, S.124(LW H4))。而多于三个乐章的协奏曲也屡见不鲜(如肖斯塔科维奇的Concertofor cello and orchestra no.1, op.107)。
折叠编辑本段独奏乐器
协奏曲的独奏乐器可以是任何常见的不常见的乐器,常见的如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像中提琴协奏曲,
管风琴协奏曲,各种管乐器协奏曲就相对少见了,更少见的还有低音提琴协奏曲,打击乐器的协奏曲等等。除了一件独奏乐器的协奏曲,还有一些协奏曲为两件,三件甚至四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创作,且不像大协奏曲那样整体地处理这些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这样就有二重,三重协奏曲等(如勃拉姆斯的DuoConcerto, op.102,贝多芬的TripleConcerto, op.56)。 此外,有些为独奏乐器和乐队而写的作品,例如弗兰克的交响变奏曲(Symphonic Variations for solo piano and orchestra, M.46),李斯特的死之舞(Totentanz(Dance of Death),piano with or without orchestra,op.40),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等,虽然不叫做协奏曲,却近似协奏曲这一体裁。相反,有的叫做协奏曲的作品却只有一件独奏乐器而没有乐队(如巴赫的ItalianConcerto, BWV.971)。
协奏曲在音乐史中,一直是交响音乐中相对大众化的体裁,很少成为新的作曲观念的发端之地,但是往往更受到普通听众的欢迎。因为协奏曲当中既有乐队的强大力量和丰富色彩,又有独奏声部辉煌炫目的技巧表演以及细腻的感情抒发,协奏曲结合了交响性和乐器技巧,作曲家在这种结合中平衡着交响性和技巧性,而不同的听众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协奏曲中得到满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协奏曲这一体裁一直受到许多人喜爱的原因。
折叠编辑本段实例分析
《梁祝》 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与其它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梁祝)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欣赏提示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化蝶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交响曲:
1.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2.特征: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
3.作曲家: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沃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马勒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
交响乐基本特点为:
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
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伏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马勒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近现代的著名交响曲作曲家有奥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恰恰图良等。

  1. 三大安魂曲是指哪三首呢
    三大安魂曲是指莫札特的D小调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和佛瑞的安魂曲

    1. 三大神剧是指哪三首呢
      三大神剧是指韩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天地创造和孟德尔颂的伊利亚
    2. 中国乐器有哪几类呢
      中国乐器依八音分类法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
    3. 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分类呢
      传统音乐分为器乐、民歌、曲艺及戏曲四类
    4. 西方乐器如何分类呢
      西方乐器总括分为弦乐、木管、铜管及打击乐四大类
    5. 五大纲琴协奏曲是指哪几首呢
      贝多芬的第五号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皇帝”、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号C小调钢琴协奏曲、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合称为“五大纲琴协奏曲”
    6. 六大交响曲是指哪几首呢
      六大交响曲包含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德佛札克的新世界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和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
    7.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是哪几首呢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孟德尔颂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8. 什么是自然音呢
      自然音指的是自然音阶上的音,包括(自然)大调和自然小调上的音
    9. 什么是声音的基本要素呢
      声音的基本要素包括了音高、音量、音长与音色
    10. 音乐史上的3B(4B)是指哪些人呢 ?
      布拉姆斯(Brahms, Johannes)、巴哈(Bach, Johann Sebastian)与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三人并称为音乐史上的3B,若是4B就要另加巴尔托克(Bartok, Bela)
    11. 音乐的要素有哪些呢
      音乐的精髓透过音乐的要素来传达与表现,而音乐的要素包含了节奏、旋律与合声
    12. 音乐的新旧约是指什么呢
      在音乐史上,通常我们会把巴哈的十二平均律比喻为旧约圣经,且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比喻为新约圣经
    13. 绝对音感与相对音感是指什么呢
      能瞬间听出某个音音高的能力称为绝对音感;相对于绝对音感而言,在某音的比较下才能听出音高的能力称为相对音感
    14. 圆舞曲之父是谁呢
      圆舞曲之父指的是大约翰史特劳斯(Strauss,Johann(Vater))
    15. 圆舞曲之王是谁呢
      圆舞曲之王指的是小约翰史特劳斯(Strauss,Johann(Sohn))
    16. 谁是歌曲之王呢
      奥地利的舒伯特(Schubert, Franz (Peter))因为留有超过六百首的歌曲而被称为歌曲之王
    17. 什么是标准音高呢
      伦敦国际会议(1939)决定“标准A”音高为440,现今国际上普遍使用此规则
    18. 音乐理论中的“乐音”与“噪音”如何定义呢
      有人定义音乐作品中所使用的音称为乐音(musical
      tone)其余皆称为噪音(noise);也有人定义钢琴键盘上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十二个键为“乐音”,其余为“噪音”;也有不少书籍定义“乐音”为震动有规则的音响,“噪音”为震动无规则的音响
    19. 什么是乐谱呢
      凡是使用符号或文字来记载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速度、表情、演奏法….即可称为乐谱
      21.谁是“交响曲之父”呢?
      “交响曲之父”指的是海顿(Haydn, Franz
      Joseph)。由于当时的人们总把音乐会当作打瞌睡的场所,海顿创作了在漫长的宁静之后突然钟鼓齐鸣的“惊愕”交响曲
      谁是“协奏曲之父”呢?
      “协奏曲之父”就是因一头红发而被称为“红发教士”的韦瓦第(Vivaldi, Antonio)
      谁是“音乐之父”呢?
      “音乐之父”就是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巴哈(Bach, Johann Sebastian)
      谁是“音乐神童”呢?
      “音乐神童”就是从小就到处旅行演奏并创作的莫札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谁是“神剧之父”呢?
      “神剧之父”指的是神剧“弥赛亚”的作者韩德尔(Handel, George Frideric)
      谁是音乐史上的“乐圣”呢?
      “乐圣”是指丧失听力的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
      谁是“钢琴诗人”呢?
      波兰作曲家萧邦(Chopin, Fryderyk Franciszek)被视为钢琴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通常被誉为“钢琴诗人”
      什么是AAD/ADD/DDD录音呢?
      AAD/ADD/DDD三位字母的第一位字母表示演奏过程是以何种方式收音;第二位字母表示后来混音及编辑的过程采用何种方式;第三位字母表示以何种方式拷贝复制何谓中国五声音阶?
      我国古代利用三分损益法求得五声音阶,其音程为大二度与小三度,分别为宫,商,角,征,羽什么是4D录音呢?
      所谓的4D录音是指德国DG唱片公司所研发出的录音技术,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Remote- controlled microphone pre-amplifier 2.21-bit digital-floating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 3.Stagebox principle / Digital network
      4.All-digital mixing / Authentic Bit imaging
      甚么是变化音呢?
      不是自然音的就是变化音,简单的说就是有临时升降记号的音!
      录音技术符号的A与D是表示甚么呢?
      在录音技术中,A表示类比收混音或是拷贝,D是表示数位收混音或是拷贝
      十二平均律是由谁首创?
      中国十二平均律是由明代朱载堉首创,西洋十二平均律是由德国J.S.Bach首创
      什么是中国的乐乐徽?
      中国的乐徽是排萧,是属于八音中的匏
      中国的音乐节是什么时候?
      中国的音乐节为四月五日,也就是与我们的清明节同一天
      在众多知名的作曲家里,被称为乐圣的是谁?
      乐圣所指的是贝多芬,他写了世界知名的九大交响曲及被称为钢琴新约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交响诗是由谁首创?
      交响诗是由李斯特首创,他曾受业于车尔尼
      巴哈同年出生却在英国成名的作曲家是谁?
      与巴赫同年出生而在英国成名的作曲家是韩德尔
      我们平常练习时所使用的节拍器是由谁所发明的?
      节拍器是由德国人梅智所发明
      世界三大芭蕾舞剧为何?
      世界三大芭蕾舞剧为柴可夫斯基所做的天鹅湖,睡美人及胡桃钳
      音乐史上最早的第一部协奏曲为何?
      音乐史上最早的第一部协奏曲为科赖里所做的大协奏曲
      何谓组曲?
      由几首短曲所组成的乐曲称为组曲
      古代组曲的顺序为何?
      古代组曲的顺序为阿勒曼 库朗 萨拉邦 吉格
      法国歌剧的创始人是谁?
      法国歌剧的创始人是卢利
      何谓钢琴的新约与钢琴的旧约?
      钢琴的新约所指的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钢琴的旧约所指的是巴哈的十二平均律
      代表古典乐派结束浪漫乐派开始的作曲家是谁?
      代表古典乐派结束浪漫乐派开始的作曲家是贝多芬
      何谓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通常使用于奏鸣曲、交响曲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由程式部、发展部及在现部所构成
      乐剧是由谁所创?
      乐剧是由华格纳所创
      在西洋音乐史上有哪几位作曲家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开创者?
      在西洋音乐史上被称为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开创者有德布西、荀白克及史特拉文斯基
      在音乐史上将钢琴发挥充分功能的作曲家是谁?
      在音乐史上将钢琴发挥充分功能的作曲家是贝多芬
      何谓俄国五人组?
      包罗定、巴林基雷夫、库宜、穆索斯基及李姆斯基.科萨可夫被称为俄国五人组
      何谓卡农?
      卡农是在十三世纪时起源于德国使用模仿手法所做的乐曲
      交响乐团的乐器编制为何?
      一般现代的交响乐团编制大致可分为弦乐、木管、铜管及打击乐四组乐器
      所谓乐团的女王所指的是什么乐器?
      在管弦乐团中被称为乐团的女王的乐器是小提琴
      在木管乐器中属于C 调乐器的有哪些?
      在木管乐器中属于C 调乐器的有长笛、双簧管及低音管
      在木管乐器中属于移调乐器的有哪些?
      在木管乐器中属于移调乐器的有竖笛、英国管及萨克管
      提琴由几条定弦所构成分别为什么音?
      小提琴由四条弦所构成分别为E A D G
      中提琴由几条定弦所构成分别为什么音?
      中提琴由四条弦所构成分别为A D G C
      大提琴由几条定弦所构成分别为什么音?
      大提琴由四条弦所构成分别为A D G C低音大提琴由几条定弦所构成分别为什么音?
      低音大提琴由四条弦所构成分别为G D A E
      吉他由几条定弦所构成分别为什么音?
      吉他由六条定弦所构成由高至低分别为E B G D A E 又称为六弦琴
      在所有弦乐器当中唯一的演奏音高与实际音高不同的乐器为何?
      在所有弦乐器当中唯一的演奏音高与实际音高不同的乐器为低音大提琴,它的实际音高比记谱音高低八度
      在木管乐器当中表情力及强弱细致性表现最好的乐器为何?
      竖笛是在所有木管乐器当中表情力及强弱细致性表现最好的乐器
      在木管乐器当中善于表现嘲讽气氛的乐器为何?
      低音管是在木管乐器当中善于表现嘲讽气氛的乐器
      在交响乐团中最常用的木管乐器有哪些?
      在交响乐团中最常用的木管乐器有长笛、双簧管、竖笛及低音管
      谁有和声学之父之称?
      法国了作曲家及理论家拉摩Rameau,Jean-Philippe (1683-1764) 有和声学之父之称,他是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
      何谓清唱剧?
      清唱剧通常已故视为题材,有角色但无布景与动作的音乐
      何谓巴黎六人组?
      巴黎六人组(Les
      Six)为米尧(Milhaud)、普朗克(Poulence)、澳里克(Auric)、迪霍(Durey)、塔乐费尔(Tailleferre)、奥乃格(Honnegar)
      何谓俄国五人乐派?
      俄国五人乐派(The Russian
      Five)为玻罗定(Borodin)、巴拉基雷夫(Balkirev)、桂宜(Cui)、莫索斯基(Moussorgsky)、里姆斯基-科萨可夫(RimskyKorsakov)
      乐音与噪音的差别为何?
      乐音是震动有规则,有一定高度的音;噪音则为震动没有规则,没有一定高度的音
      五线谱的作用为何?
      五线谱能记载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乐曲的速度和演奏法
      谱号可分为哪三大类?
      我们平常常见的谱号大致可分为高音谱号(又称为G谱号),低音谱号(又称为F谱号),及中音谱号(又称为C谱号)
      何谓单谱表?
      只用一行五线谱来记载乐曲的谱表称之为单谱表
      何谓大谱表?
      将高音谱号及低音谱号的谱表重叠起来一起使用的谱表即为大谱表,通常用于钢琴及风琴等乐谱上
      何谓联合谱表?
      在大谱表上方连接一个高音谱表或低音谱表即成为联合谱表。或在大谱表上方连接三个高音谱表合一个低音谱表也成为联合谱表(混声四部)。或连接两个高音谱表,一个中音谱表和一个低音谱表也称为联合谱表(弦乐四重奏)。另外还有管弦乐团所用的总谱表也称为联合谱表,他将各种谱表连接起来是最完整的联合谱表
      何谓小节,小节线与双小节线?
      音乐有小节,小节则由小节线来划分,双小节线则是用在曲子的结尾
      单拍子与复拍子如何区别?
      用单纯音符作拍子的单位称为单拍子;若用复点音符作拍子的单位则称为复拍子
      何谓交错拍子?
      在相同或不同乐器的合奏曲当中,不同的声部以不同的拍号同时交错演奏的拍子称为交错拍子
      何谓变换拍子?
      再乐曲进行时,为了增加曲趣,时常变换拍号,称为变换拍子
      何谓强起拍?
      乐曲用强拍开始称为强起拍,强起拍的乐曲每小节的拍数都会是完整的
      何谓弱起拍?
      曲子从弱拍开始称为弱起拍,弱起拍的曲子第一小节与最后一小节的拍子是不完全的,但这两小节的拍子加起来即可成为一个完全的小节
      何谓混和拍子?
      五、七、九拍子被称为混和拍子
      竖笛五重奏是由哪些乐器所组成?
      竖笛五重奏是由竖笛、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所组成
      铜管五重奏是由哪些乐器所组成?
      铜管五重奏是由第一小号、第二小号、法国号、长号、低音号所组成
      弦乐四重奏是由哪些乐器所组成?
      弦乐四重奏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所组成
      钢琴三重奏是由哪些乐器所组成?
      钢琴三重奏是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所组成
      有哪些作曲家曾经编写管弦乐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浦罗柯菲夫(Prokofiev)、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白辽士(Berlioz)三人均曾编写过管弦乐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1.三大芭蕾舞剧:
      答案:《睡美人》《胡桃夹子》和《天鹅湖》
      2.《雪绒花》是那布电影中的曲子?
      答案:《音乐之声》
      3.十二平均律是由谁首创?

      答案:中国十二平均律是由明代朱载堉首创,西洋十二平均律是由德国巴哈(赫)首创

      4.吉他有多少根弦?
      答案:6根
      5.老、少斯特劳斯是什么关系?
      答案:父子
      6.《小白菜》是那个地区的民歌?
      答案:河北
      7.谁把钢琴发挥到及至?
      答案:贝多芬(音乐之王)
      8.关于《唱支山歌给党听》的题目 (忘了)
      答案:雷锋
      9.圆舞曲也叫什么?
      答案:华尔兹
      10.不是中国乐器的是
      答案:小号
      11.黑管是什么乐器的别称
      答案:单黄管
      12.国际歌的词作者
      答案:鲍狄埃
      13.问题:国际歌的作曲者

      答案:比尔。狄盖特

      14.义勇军进行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
      答案;风云儿女
      15.乐器女王之称的是什么乐器
      答案:小提琴
      16.卡农的作者
      答案;帕赫贝尔
      17.“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哪个地方的歌曲
      答案:青海
      18.超级乐者是哪个国家研发的
      答案:中国
      19.乐圣之称的是谁?
      答案;贝多芬
      20.“掀起你的盖头来”是哪个族的歌曲
      答案:新疆维吾尔族
      21.法国号又称什么?
      答案:圆号
      22.简谱的发明者是谁?
      答案:舒威
      23.音乐神童是谁?
      答案:莫扎特
      24.圆舞曲之父是谁?
      答案:老约翰
      25.进行曲之王是谁?
      答案:苏沙
      26.谁是钢琴诗人?
      答案:萧邦
      27.法国歌剧的创始人是谁?
      答案:吕利
      28.响板的发源地是哪?
      答案:西班牙
      29.哪种不是混合拍?

      选项是:3、5、7、9拍。答案:选3拍。

      30.简谱最早被哪个国家使用?
      答案:法国
      31.贝多芬的哪个交响曲被称为命运交响曲。
      答案:第五交响曲
      32.音乐史上最早的第一部协奏曲为何?

      答案:科赖里所做的大协奏曲。

      33.中国的音乐节是什么时候?
      答案:四月五日
      34.世界三大男高音中的多明戈是哪国人?
      答案:西班牙
      35.贝斯有几根弦?
      答案:4根
      36.乐剧是由谁所创?
      答案:瓦格纳
      37.钢琴曲中的旧约是什么?
      答案:十二平均律
      38.标准音A的音高是多少?
      答案:每秒振动440次
      39.关于吉他弦的问题
      答案:E B G D A E
      40.《弹起我心爱的土琵芭》是哪部电影的插曲?

      答案:铁道游击队。

      41.《卖报歌》的作者是谁?
      答案:聂耳
      42.啊里山的姑娘是什么族的歌
      答案:高山族
      43.指挥棒最先是拿什么代替的?
      答案:纸卷
      44.《毕业歌》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歌
      答案:《桃李劫》
      45.《老人河》是哪个国家的歌曲
      答案:美国
      46.古筝和古琴哪种的弦多?
      答案:古筝
      47.在所有的弦乐器中唯一的演奏音高和实际音高不同的乐器是什么?
      答案:低音大提琴
      48.哪位作曲家没有编写过管弦乐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答案:贝多芬
      49.“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卡雷拉斯是哪国人?
      答案:西班牙
      50.简谱最早在什么世纪使用
      答案:17世纪
      51.在木管乐器中,善于表现讽刺气氛的乐器为何?
      答案:低音管
      52.反映萧邦一生的是?
      答案:一曲难尽
      53.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是第几交响曲?
      答案:第九交响曲
      54.超级乐者这个游戏不属于一下哪种类型?
      答案:角色扮演类
      55.西洋木管乐器中的“巴松”又称为?
      答案:低音管
      56.谁是音乐之父?
      答案:巴赫
      57.“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形容哪种乐器的声音?
      答案:琵琶
      58.歌剧图兰朵用了中国哪个民族旋律?
      答案:是茉莉花
      59.国际歌中的中文部分起初是由哪种语言翻译过来的?
      答案:俄语
      60.印象派代表人物是
      答案:德彪西
      61.中国乐器的乐徽是什么?
      答案:排萧
      62.交响曲之父是谁?
      答案:海顿
      63.单簧管属于哪一类乐器?
      答案:木管
      64.《蝴蝶夫人》的作曲者是谁?
      答案:普契尼
      65.音乐的新约是指什么
      答案: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
      66.谁是歌曲之王
      答案:奥地利的舒伯特
      67.谁是“交响曲之父”?

      答案:海顿,他创作了“惊愕”交响曲

      68.谁是“协奏曲之父”?

      答案:因一头红发而被称为“红发教士”的维瓦第

      69.交响诗是由谁首创?
      答案:李斯特
      70.节拍器是由谁所发明?
      答案:德国人梅智
      71.代表古典乐派结束,浪漫乐派开始的作曲家是谁?
      答案:贝多芬
      72.小提琴由几条定弦所构成分别为什么音?

      答案:4,分别为E A D G

      73.中提琴由几条定弦所构成分别为什么音?

      答案:4,分别为A D G C

      74.大提琴由几条定弦所构成分别为什么音?

      答案:4,分别为A D G C

      75.低音大提琴由几条定弦所构成分别为什么音?

      答案:4,分别为G D A E

      76.谁有和声学之父之称?
      答案:法国了作曲家及理论家拉摩
      77.谁是俄国音乐之父?
      答案:俄国作曲家葛令卡
      78.长调属于哪个民族?
      答案:蒙古族
      79:花儿与少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答案:青海
      80.童年这歌的作者是谁`?
      答案:罗大佑
      81.《霓裳羽衣》是哪个朝代的戏曲?
      答案:唐
      83.下面哪个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答案:悲怆交响曲
      84.被称为“交响乐团心脏”的是?
      答案:弦乐器
      -------------------------【音乐常识】----------------------------------
      下面的题目都是让你选不是的项目,我这里给出的是是的答案
       1. 三大安魂曲是指哪三首呢
      莫札特的D小调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和佛瑞的安魂曲

    20. 三大神剧是指哪三首呢
      韩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天地创造和孟德尔颂的伊利亚
    21. 音乐史上的3B(4B)是指哪些人呢
      布拉姆斯,巴哈,与贝多芬三人并称为音乐史上的3B,若是4B就要另加巴尔托克
       4. 声音的基本要素呢
      音高、音量、音长与音色
    22. 三大芭蕾舞剧:
      《睡美人》《胡桃夹子》和《天鹅湖》
    23. 音乐的要素有哪些呢
      节奏、旋律与合声
    24. 在西洋音乐史上有哪几位作曲家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开创者?
      德布西、荀白克及史特拉文斯基
    25. 在木管乐器中属于C 调乐器的有哪些?
      长笛、双簧管及低音管
    26. 在木管乐器中属于移调乐器的有哪些?
      竖笛、英国管及萨克管
    27. 在交响乐团中最常用的木管乐器有哪些?
      长笛、双簧管、竖笛及低音管
      11.竖笛五重奏是由哪些乐器所组成?
      竖笛、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所组成
      12.铜管五重奏是由哪些乐器所组成?
      第一小号、第二小号、法国号、长号、低音号所组成
      13.弦乐四重奏是由哪些乐器所组成?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所组成
      14.钢琴三重奏是由哪些乐器所组成?
      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所组成
      15.有哪些作曲家曾经编写管弦乐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浦罗柯菲夫、柴可夫斯基、白辽士
      ---------------------【中国民族乐器大全】------------------------------
      中国民族乐器
      吹 奏 类
      埙、笛子、箫、管子、唢呐、角
      击 奏 类
      击奏类
      编磬、钹、锣、云锣、扬琴、木鱼、编钟
      弹 奏 类
      古琴、琵琶、瑟、古筝、箜篌、阮、三弦、
      拉 奏 类
      二胡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
      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的内容
      ·1、关于劳动生产。
      ·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
      ·3、祭祀性乐舞。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

      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周代音乐机构是大司乐。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www.doc100.cn
      《诗经》《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
      乐器 古琴
      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1、《高山流水》
      2、《广陵散》
      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秦汉乐府(前221-220)
      ·乐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形式
      ·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220-581)
      ·三国魏晋南北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民族融合的时代,其音乐的首要特点是中原音乐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音乐的互相渗透。
      3、《酒狂》
      4、《梅花三弄》
      四、隋唐时期的音乐(公元589-907)
      音乐形式
      ·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燕(宴)乐。
      ·雅乐属于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
      ·“清乐”即“清商乐”是从汉魏延续下来的前代音乐遗存。(主要是南朝民歌)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最高的音乐成就。
      宫廷音乐
      ·多部乐:隋、唐都把影响较大的外族音乐专门分部,至唐贞观时总共分为十部:燕乐、西凉乐、清商乐、高丽乐、天竺乐、安国乐、龟兹乐、文康乐、康国乐、疏勒乐。
      民间俗乐
      ·曲子:隋、唐五代的曲子也称小曲,是指流行于村镇、集市广泛用于填词的民间常用曲调。一般来自经过长期流传、选择、加工的民间歌曲。这些较为固定的曲子,包括前代流传下来并经过筛选的乐曲,例如大曲的某些段落,便是曲牌(文学家称之为词牌或词调)。曲牌的诞生,宣布了一个新的音乐体系行将诞生。
      乐器及音乐家
      ·笙、箫、筝、筚篥、横笛、(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等, 都在唐燕乐中使用。唐代器乐极其丰富多采,尤以琵琶最为盛行,可谓高手云集。
      随着各民族音乐的交流,唐代出现了两件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是用竹片擦弦发音的;奚琴是后来胡琴的前身。
      1、《霓裳羽衣舞》
      2、《秦王破阵乐》
      3、《阳关三叠》
      五、辽、宋、金、元音乐(公元936-1368)
      历史背景
      ·辽、宋、金、元时代随着中原文化大规模南移和南北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南曲、北曲。
      ·宋、元时期是我国音乐历史的重要转型阶段。表现在其音乐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贵族转向平民,歌舞转向戏曲,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
      《满江红》
      六、明、清时期的音乐(公元1368-1840)
      ·明、清时期,说唱和戏曲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成为音乐最重要的两大体裁。
      ·京剧:18世纪末徽班艺人首先把二黄(腔)带进北京,19世纪初汉班艺人入京,他们以唱西皮(腔)著称,在两戏结合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等多方面经验,逐渐形成了以皮黄腔为主要唱腔的新剧种--京剧,一般可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行当。
      京剧“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器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丝竹乐合奏的形式在江南各地广泛流行。还有多种锣鼓形式在东南沿海各地发展起来。
      《春江花月夜》
      中国近代音乐(1840-1949年)
      一、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音乐活动(1898-1920年)
      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当然,那时的音乐课程内容单纯,主要是教唱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家
      沈心工:中国“学堂乐歌之父”
      李叔同(1880年--1942年)
      ①《送别》
      李叔同作词,曲调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二、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文化的建立(1920-1930年)
      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五四”时候起,一方面发展着与工农革命相结合的群众性音乐运动;另一方面,在“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下,开始创建新的专业音乐文化。
      在教育家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的思想影响下,萧友梅,吴梦非为代表的音乐家和音乐教师,为创建新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更名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音乐家
      肖友梅(1884年--1940年)
      本世纪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在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20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颇流行。它是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从早期曲目看,有不少是由当地民谣俚歌、俗调戏曲加以润饰改变的。广东音乐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活泼。《旱天雷》、《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投林》、《娱乐升平》、《步步高》等,都世
      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乐曲。
      丝竹乐
      ④《步步高》
      吕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三、革命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展开(1930-1940年)
      与专业音乐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同时兴起的是革命音乐运动,在三十年代的历史进程中,革命音乐运动不断的汇集着进步的音乐力量,逐渐成为推动中国新音乐文化的主要潮流。
      随着革命根据地群众音乐运动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兴起,1932年秋,由聂耳、田汉、王旦东、李元庆等组织的“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会同参加左翼文艺运动的还有贺绿汀、冼星海等人。
      30-40年代音乐家及作品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1912—1935)
      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开创新一代的乐风,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开辟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写有《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大路歌》、《新女性》、《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30余首歌曲。
      《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
      冼星海(1905-1945年)
      原籍广东番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
      四、解放区的音乐新貌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革命音乐工作者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音乐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学习和极力开掘群众熟悉的民间音乐,并创作了一大批音乐作品,有民歌,如《东方红》《解放区的天等》,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等,音乐战线出现蓬蓬勃勃的新局面,并持续发展。
      歌剧《白毛女》——北风吹
      《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在艺术形式上吸收了外国歌剧的一些因素,更多的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诸多手法创作出来的。
      50年代-60年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音乐
      1、《歌唱祖国》王莘作词曲,作于1950年9月。
      2、《我的祖国》
      乔羽词,刘炽曲。作于1955年,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交响乐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交响乐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指导思想仍是源自“洋为中用”。
      4、《春节序曲》
      李焕之的《春节》组曲创作于1955至1956年,《春节序曲》是第一乐章,乐曲具有传统节日春节时陕北大秧歌舞热烈欢快的气氛。
      《春节序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以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场面的描写,生动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春节时的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
      协奏曲
      近代协奏曲则指用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出的大型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等。)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也有单乐章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以越剧音乐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乐曲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二、六十年代的音乐
      舞剧《红色娘子军》乐曲欣赏
      这是一部被人们称为“红色经典”的大型芭蕾舞剧。它是芭蕾舞中国化的代表作品。由中央芭蕾舞团集体改编。舞剧的音乐吸收了海南民歌为素材,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音乐形象。
      中国现代音乐70年代---
      三、70年代的音乐
      京剧音乐现代化的尝试
      京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人称之为“国剧”。
      《沙家浜》选段:智斗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
      施光南(1940~1990)。《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亚运雄风》、《打起手鼓唱起歌》。
      《祝酒歌》韩伟词,施光南曲。
      四、80年代的音乐
      “文革”结束后,音乐领域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热情来迎接文化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西部歌王”王洛宾
      王洛宾同志是享誊国内外的杰出音乐艺术家。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
      《半个月亮爬上来》
      青海民歌,作者是“西部歌王”王洛宾(1913-1996),原名荣庭。其歌获国家金唱片奖,《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达坂城的姑娘》和《阿拉木罕》等歌曲久唱不衰。他多次赴外举办音乐会与讲学,在联合国总部展示其民歌成就。
      《青春舞曲》
      《达坂城的姑娘》
      五、90年代的音乐
      改革开放后的音乐界,充满了清新、自由的空气,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和繁荣景象。由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现代西方音乐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国内。一批青年作曲家纷纷亮出自己的旗号,不约而同地汇入了'现代派'的麾下。他们试图以自己的探索和尝试为中国音乐创作闯一条新路。这部分作品最初集中体现于各种器乐体裁,如交响乐、室内乐和民族器乐创作;后又逐步涉足于部分声乐体裁,如艺术歌曲和艺术性的合唱音乐。
      歌唱方法
      美声唱法:这是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通常译为美声唱法、美声乐派。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声、情、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
      通俗唱法:20世纪30和40年代流行起一种轻柔的、多愁善感的唱法,以情取胜,用话筒扩大音响,由舞厅乐队伴奏,称为“低吟唱法”。
      ---------------------【中国民间音乐】------------------------------
      民歌的概念
      民歌即民间歌曲。民歌一词中,民即民间,民间一词在民间歌曲中的含义十分宽泛而开放,没有属名的歌曲、长期流传的歌曲都可以习惯上归入民歌。歌曲一词由歌和曲二字组成,二者均指有歌词和曲调的音乐体裁。与歌曲的相接近的概念有歌谣、小曲、小调等。世界各民族的民歌,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和文化的历史及特征,记录了该文化的风土人情。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形态上尽管由于不同民族、地区、历史时期、体裁品种而各具特色,但它们仍有共同的特色。
      1、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
      2、以五声调式为主干的音列结构。
      3、均衡平稳的旋律进行。
      五声调式
    28. 2 3 5 6
      宫 商 角 徵 羽
      汉族民歌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有多种分类法,按其体裁可以分为三大类: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蒙古族
      从蒙古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可分为短调和长调两类:
      歌唱方式:呼麦
      乐器:马头琴
      《牧歌》《酒歌》
      哈萨克族
      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冬不拉”为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
      《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
      维吾尔族
      维族处此三大文明交汇地区,吸收了多地域、多民族的音乐因素,发展了自身独特的音乐,具有深厚音乐文化的传统,有著名的大型套曲“木卡姆”、歌舞音乐“赛乃姆”、说唱音乐“达斯坦”和“可夏克”,以及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和民间歌曲。
      《阿拉木汗》《那孜尔库姆》
      彝族
      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种,而概括起来,则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藏族
      西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曲调质朴,流畅优美,节奏规整,具有舞曲特点。新民歌以颂歌为主,它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热烈而朴实的感情,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颂新社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歌颂平叛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舞蹈:锅庄 弦子
      《北京的金山上》
      朝鲜族
      朝鲜族民间歌舞盛行,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在鼓声中翩翩歌舞的习惯,民歌也因此而具有强烈的律动感,富有舞蹈性。民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劳动民歌、情歌、杂歌、俗歌。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着称于世,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舞姿或轻盈舒展,或柔婉沉静,或刚劲跌宕,明朗与含蓄相交织,细腻与大方相表里。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如《桔梗谣》、《诺多尔江边》等人人会唱。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倻琴,伽倻琴有12根弦,音色深沉柔和,表现力很强。
      《阿里郎》
      ---------------------【外国乐器简介】------------------------------
      弦 乐 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低音提琴(贝司),竖琴,吉它,电吉它,电贝司
      木 管 乐 器
      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巴松),萨克斯管
      铜 管 乐 器
      小号,短号,长号,圆号,大号
      键 盘 乐 器
      钢琴,管风琴,手风琴,电子琴
      打 击 乐 器
      定音鼓,木琴,小鼓,大鼓,三角铁,铃鼓,响板,砂槌,钹锣
      ---------------------【西方音乐简史】------------------------------
      毕达哥拉斯把音乐的音程与节奏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和秩序相联系,因而把音乐纳入他以抽象的数为万物之源的理论中。然而他对弦长比例与音乐和谐关系的探讨已经带有科学的萌芽。另外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则以论述音乐的社会、道德作用而着称。
      一、古希腊音乐(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46年)
      戏剧,史诗与颂歌。《荷马史诗》
      二、古罗马音乐(公元前146年--公元476年)
      在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中音乐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基本沿袭希腊音乐,但由于罗马人崇尚武艺,因此铜管乐器相当发达。基督教于公元1-2世纪在罗马帝国流传,4世纪定为国教。
      三、中世纪音乐(公元476年—14世纪初)
      ·西方艺术音乐的源头是教会音乐,教会音乐以圣咏为主,圣咏是指单声部,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
      格里高利圣咏(或称作格里高利素歌)
      四、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公元13世纪—16世纪)
      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1600—1750年)
      ·音乐史上把歌剧诞生的1600年至1750年(巴赫去世)的这150年称为巴洛克时期。
      歌剧艺术的诞生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159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私人集会上演出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由佩里作曲,里努奇尼作词,可惜乐谱已遗失。现存最早的歌剧作品是1600年佩里和努奇尼的《尤丽狄西》(欧里狄克)。
      音乐家
      这时期的音乐家,如早期的蒙特威尔第、吕利、普赛尔、拉摩和维瓦尔第等大师已快被许多人遗忘,但晚期的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则得到大家的重视,毫无疑问,他们的音乐是人类音乐的永恒经典。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巴赫一生对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在许多国际性的音乐比赛中,往往都指定要演奏巴赫的作品。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G弦上的咏叹调》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
      《勃兰登堡协奏曲》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清唱剧是以宗教事件或宗教人物为主角的,以管弦乐与人声歌唱为表现形式的大型作品,通常是作曲家根据剧本唱词写作旋律。
      3、《哈里路亚》 选自清唱剧《弥赛亚》
      六、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公元1750—公元1827)
      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海顿确立了四乐章交响曲和四重奏的体裁形式;莫扎特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代替以往的神话题材,并发展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形式;集大成者贝多芬将斗争精神融入作品,反映民众的共同心声,把古典音乐推向顶峰。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 (1732-1809)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
      1791年两度访问伦敦,写出十二部《伦敦交响曲》。1798年与1801年,他分别写成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海顿的音乐创作包括各类音乐体裁。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共创作交响曲一百零八部,弦乐四重奏八十三部,不少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
      海顿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管弦乐队的编制原则,为后来交响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民常尊海顿为“交响曲之父”。
      “音乐天才”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留下近50部交响曲,22部歌剧,50部各种形式的协奏曲,还有许多室内乐、独唱、合唱作品,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在世界文化史上立下永久的丰碑。
      他的艺术核心是歌剧,他完美地解决了歌剧的老问题,如音乐与剧词的紧密结合,声乐与乐队、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平衡,独唱与合唱合奏、戏剧与音乐的平衡等。其代表作以《唐璜》、《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最为名。
      《G大调弦乐小夜曲》
      “乐圣”贝多芬 (1770--1827)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命运交响曲》
      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短短的30分钟里,描写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
      《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部交响曲可列为人类精神的最伟大的成就。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歌剧的组成部分
      序曲(overture)在歌剧一开始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曲。作曲家常常在这里采用歌剧中重要咏叹调的旋律素材,并给以观众剧情暗示(如喜剧或悲剧性质、情节发展脉络等)。有些较长的、独立完整的序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但有些序曲则很短,实际上只是一个前奏。
      间奏曲(intermezzo)在歌剧各场间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有些较为独立完整的间奏曲也会出现在音乐会上。
      咏叹调(aria)歌剧中的独唱段落,用来抒发人物情感、表现演唱技巧。是歌剧中最为重要的歌唱形式。
      宣叙调(recitative)又译作朗诵调,是歌剧中用来对话和叙述剧情的、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独唱段落。在17、18世纪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是有明确区别的,通常是在宣叙调之后,才出现大段的咏叹调,但后来这两者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了,宣叙调加强了歌唱性,咏叹调也带有了朗诵的性质。
      合唱(chorus)歌剧中的合唱往往能够造成戏剧高潮,烘托出宏伟的热烈的气氛,并与细腻抒情的独唱造成对比效果。有些歌剧中的合唱曲成为音乐会上重要的曲目。
      重唱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七重唱、八重唱。重唱在歌剧中是十分有效的手法,它可以使几个人同时用各自的特性音调歌唱,或表现同一内容,或表现完全不同的内容,造成生动的戏剧性和立体化的效果。
      舞曲(dance)在歌剧中常有舞蹈场面插入,这些舞曲有些是独立完整的,因此常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在早期歌剧中(尤其是法国歌剧),为了迎合人们的趣味,常常加入与剧情并无多大关联的舞蹈场面,后来通过改革,舞蹈场面和剧情有了紧密的联系,它成为歌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许多歌剧没有舞蹈场面)。
      浪漫主义乐派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大约是1820—1900年间的时间。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情的表达,抒情性的形象在作品中占主要地位,其内容大多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偏重于幻想性的题材和着意思抒发内心的感受。如果说古典音乐倾向于表现共性,浪漫主义意义则是更多的表现个性;它重视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通过客观的抒情题材,用音乐艺术手法描写对美丽自然世界的热爱,反映主观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进而抒发抒发心中的理念和幻想;
      ·浪漫主义音乐自由奔放,形式上无拘无束,喜用抒情和描写的手法,强烈地表现出个性和民族性。在浪漫乐派音乐发展的同时,由于受当时一些国家日益增长的民族意识的影响,又派生出一支创作中有明显民族性特点的民族乐派。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贝多芬是古典时期向浪漫主义过渡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晚期创作中,已经显露出浪漫主义潮流的征兆。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以及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等等。浪漫主义在扩大和深化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方面,进行了努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其特征包括:
      ·①浪漫派音乐充满个人情感的热力与表现,出现了标题音乐;②对大自然的景物描绘越来越多,而且大多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③强调带有民族特点和民族的内容;④音乐体裁和各种表现手法各具特色,体裁多样化:如即兴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音乐会练习曲、无词歌以及各种富于民间特点的舞曲等,都是这时期的产物。
      早期浪漫乐派
      19世纪前半叶,出现了早期浪漫乐派代表人物---韦伯、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等,早期浪漫乐派的特点是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不拘一格地创造出热情洋溢、性格鲜明的音乐。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C.M.Webe(1786--1826年)
      德国作曲家,其作品《魔弹射手》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始。
      《邀舞》
      “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
      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
      《小夜曲》
      舒伯特于1828年他逝世前数月完成这首小夜曲。原为作者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由维也纳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题名,《小夜曲》是作者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
      门德尔松F.Mendelssohn(1809─184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2月3日出生于汉堡一个富裕而有文化的家庭。门德尔松十七岁创作《仲夏夜之梦》序曲。
      他的钢琴曲集《无词歌》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47首高雅纯静的钢琴小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表现劳动和日常生活的,亦有描绘优美自然风光的风景画,还有抒发作曲家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的抒情诗。
      《乘着歌声的翅膀》
      “钢琴诗人”肖邦F.F.Chopin(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c小调练习曲》(op.10-12)
      中晚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
      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中期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一时期的音乐有一个重要特点,即钢琴小品、艺术歌曲等小型作品已不占主要地位,音乐创作开始转向交响音乐、民族歌剧等大型体裁。标题性交响音乐的确立与“标题交响曲”的出现,为这一时期管弦乐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
      “钢琴之王”李斯特F.Liszt (1811─1886)
      李斯特是19世纪欧洲乐坛上声名显赫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他钻研和吸收了巴黎各派钢琴演奏之所长,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还致力于革新钢琴的演奏方法,广泛地探索和开拓钢琴的表现领域。
      ·李斯特的创作领域主要是钢琴和交响音乐,他在音乐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交响诗的体裁。
      柴科夫斯基P.I.Tchaikovsky(1840─1893)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创新,克服了舞剧音乐公式化的弊端,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使舞剧音乐更富于戏剧性。柴科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对世界舞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各国芭蕾舞台上广泛流传的精品。
      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段
      四幕芭蕾舞剧,作品作于1876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科夫斯基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天鹅湖》至今仍是舞蹈家们所遵循的楷模。
      “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1804-1849)
      《拉德茨基进行曲》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J.Strauss(1825─1899)
      ·维也纳在19世纪中叶兴起了轻松愉快的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就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圆舞曲作曲家。
      《蓝色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7、《蓝色多瑙河》
      欧洲歌剧及主要作曲家
      浪漫主义时期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除交响乐作曲家之外,还涌现出了以罗西尼、威尔迪、普契尼、瓦格纳、比才等为代表的歌剧作曲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歌剧作品,推动了欧洲歌剧的发展,充实了欧洲音乐的繁荣与昌盛。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在19世纪音乐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欧洲歌剧三百年发展的结晶,在意、德、法三国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三个歌剧流派。
      罗西尼G.A.Rossini(1792─1868)
      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
      歌剧《威廉·退尔》序曲
      威尔第G.Verdi(1813─1901)
      威尔第1813年10月9日生于意大利
      《饮酒歌》(选自歌剧《茶花女》)
      《茶花女》是威尔第1853年的作品。剧本根据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
      普契尼G.Puccini(1858─1924)
      普契尼一生为世人留下了《蝴蝶夫人》、《托斯卡》、《波西米亚人》、《西部女郎》、《图兰朵》等12部作品。这些杰作奠定了普契尼在歌剧史上的崇高地位。《为艺术,为爱情》、《冰凉的小手》、《我的名字叫咪咪》、《今夜无人入睡》等优美动听的咏叹调。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继承了意大利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发展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表现手法。
      《图兰朵》选段《今夜无人入睡》
      作曲家特地选取了18世纪末英国人巴罗的《中国游记》中用五线谱所记录的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作为歌剧《图兰朵》的重要音乐主题之一。《今夜无人入睡》是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这个唱段表现了主人公充满爱意的期待和成功的自信。
      瓦格纳R.Wagner(1813─1883)
      瓦格纳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诗人、剧作家。
      《婚礼进行曲》选自歌剧《罗恩格林》
      《女武神的飞行》选自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比才G.Bizet(1838─1875)
      比才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在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中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
      比才最优秀的作品是歌剧《卡门》,歌剧《卡门》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歌剧的诞生,是他创作成就的最高峰,这部作品的最大艺术价值在于为歌剧舞台留下了个性极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其艺术形象与表现手法上对现实主义倾向大胆的追求,不仅震动了法国,也直接启发了19世纪末意大利现实主义歌剧的兴起。
      卡门序曲
      《哈巴涅拉舞曲》
      俄国及东欧北欧诸国的音乐
      浪漫主义晚期
      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说是浪漫乐派后期的发展;早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作品含有后期浪漫乐派风格和形式的许多特点。
      由于浪漫主义运动热衷于异国情调和原始文化,因此,在十九世纪逐渐增长了对民间创作的兴趣。民族乐派作曲家往往根据自己的才赋,按不同的方式去运用本民族的主题和民间的音乐遗产.
      实际意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廷和居伊。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既属于浪漫乐派,又属于民族乐派。
      俄罗斯音乐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Mikhal Glinka(1804-1857)
      代表作有歌剧<<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娅>>,<<马德里之夜>>等.他在创作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在形象刻画和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形成了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
      “强力集团”
      在音乐界,1855年前后以青年作曲家巴拉基列夫为首,逐渐形成了俄国的“强力集团”,探索俄国音乐的民族化之路。他们明确反对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流社会对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盲目崇拜,倡导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到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文学著作和民间音乐中去寻找创作素材。“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居伊等的创作,推出了俄国音乐的崭新乐章。
      穆索尔斯基(1839-1881)
      1、交响组曲《图画展览会》
      鲍罗丁(1833-1887)
      2、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
      3、歌剧《萨旦王的故事》选段《野蜂飞舞》
      4、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
      “捷克音乐之父” 斯美塔那 ( 1824-1884)
      《伏尔塔瓦河》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捷克作曲家,《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夏尔·卡米·圣-桑CamilleSaint-Saens1835-1921,法国作曲家,交响诗《骷髅之舞》,《动物狂欢节》第十三曲《天鹅》
      20世纪作曲家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斯特拉文斯基是美籍俄国著名作曲家,自1903年起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三年,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从1910年起,斯特拉文斯基与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先后为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谱写了音乐,引起了西方音乐界的轰动。
      5、《火鸟》组曲
      《火鸟》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是20世纪芭蕾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芭蕾作品之一,久演不衰。
      ---------------------【音乐体裁名词概念】------------------------------
      【清唱剧】(Oratorio)亦称“神剧”“圣剧”,起源于16世纪罗马,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是一种用于舞台演出的多乐章大型宗教性声乐套曲。亨德尔以英雄气概的《圣经》题材创作的清唱剧,将这一体裁引向了历史的高峰。
      【奏鸣曲】(Sonata)
      一种多乐章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三、四个各具特色的乐章组成。16~17世纪时泛指各种器乐曲,18世纪起指器乐的独奏曲(如钢琴奏鸣曲)或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如小提琴奏鸣曲等)。各乐章的基本特点与曲式为: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诙谐曲,或复三部曲式(有时略去);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或变奏曲式。奏鸣曲与交响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奏鸣曲式】(Sonata
      form):奏鸣曲式包括三个部分,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奏鸣曲式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家在创作器乐曲作品中最常用的曲式结构之一,通常也是大型器乐套曲(奏鸣曲、重奏曲、协奏曲、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特征,单乐章式的歌剧序曲和其他独立的器乐作品也采用这种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结构形式,继承了巴罗克音乐以调性为基础的成就,并使其更富于逻辑性和哲理性,表现的内容更深更广。
      【小夜曲】(Serenade)
      小夜曲有两种类型:一种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常为青年在黄昏或夜间徘徊于恋人窗前时独唱或独奏的爱情歌曲或器乐曲。曲调委婉、抒情,如舒伯特的《小夜曲》。通常用吉它或曼陀林伴奏,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另一种绐于18世纪末,常为上流社会达官显贵餐宴时助兴用。通常由乐队合奏,采用奏鸣曲式等形式,曲调轻松、活泼。海顿、莫扎特作有此类小夜曲。
      【序曲】(Overture英,Ouverture法;Obertura西)
      原指歌剧、清唱剧、戏剧配乐等的开场音乐。17、18世纪的歌剧序曲分法国、意大利两类。法国的作曲家吕利创建慢──快(赋格)──慢(结束段较短)三个乐段组成的复调风格的序曲;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采用快──慢──快(舞曲风格)三个乐段组成的主调风格的序曲。后来,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将歌剧序曲作为慨括全剧的序奏,并采用奏鸣曲式;而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常摘取歌剧中之精华组成,具有集锦曲的形式。历史上Overture这个词,在巴赫·享德尔时期曾相等于组曲(Suite);海顿时曾相等于交响曲(Symphony)。
      【交响曲】(Symphony)
      交响曲又称“交响乐”,是音乐中最大型的管弦乐套曲。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各乐章的结构与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富有戏剧性。
      第二乐章:慢板,二、三段式。变奏或奏鸣曲式,常用抒情的民间素材,具歌唱性。
      第三乐章:中板、快板或稍快,结构大多是复三部曲式,常用舞曲、小步舞曲或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或变奏曲式,有时也用较自由的奏鸣曲式。
      【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是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出的技巧高深的大型乐曲;也有以人声与乐队演出的声乐协奏曲。协奏曲通常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富有戏剧性;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抒情,富于歌唱性;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有欢乐、歌舞性。由一个乐章构成的协奏曲叫“小协奏曲”。巴赫时代由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叫“大协奏曲”。
      【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剧中以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与音乐相互配合来表现剧情和角色的思想感情。舞台上演员不歌唱,无说白。但少数据剧情需要有旁唱、旁白。舞剧音乐是完成舞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竹乐】丝竹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器乐演秦,因流行地域不同而各有名称。江南丝竹乐即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等长江以南地区而得名。演奏形式以丝弦和竹管相结合。丝为丝弦乐器,丝竹所用的乐器有琵琶、二胡、扬琴、三弦、笛、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交响诗】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又称音诗,属于标题音乐范畴.由作曲家李斯特首创这一体裁.形式上不拘一格,并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常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另有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相似。
      简答题和论述题(抽取):
      简述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怎样建立并实施的?
      请从你所知道的角度,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从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创作角度,谈谈他的音乐风格特点。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本地民间音乐的。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喜爱流行音乐而疏远古典音乐,讲讲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合唱、齐唱、轮唱、重唱、对唱、独唱
      合唱:由多人演唱多声部歌曲的形式,按照声部组合的声区和音色的不同分为同声、混声两种
      齐唱:多人按照同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演唱同一个曲调(即多人演唱同一旋律的形式)
      轮唱:多个声部按一定的时距相互追逐,演唱同一旋律,交叠出现时构成良好的和声关系
      重唱:两个以上的少数人同时演唱的形式,每人唱一个声部,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
      对唱:两个人对答式的演唱单声部歌曲
      独唱:由一个人独立演唱的形式
      常见的器乐演奏形式:独奏、重奏、合奏、协奏
      独奏:由一个人演奏一件乐器的表演形式
      重奏:每个声部均由一个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或演奏形式
      合奏:按乐器种类不同进行分组,各组分别担任某一声部,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同类乐器分组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也叫做合奏
      协奏: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
      主调音乐: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作品
      复调音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调以对位法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
      奏鸣曲:是一种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
      交响曲: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作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
      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声乐套曲:由若干首内容上有些关联的声乐曲组成的套曲
      练习曲:是为练习某种乐器演奏和嗓音演唱技术而创作的乐曲
      音乐会练习曲:技术练习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将技术练习融合于艺术构思中,成为音乐会上常见曲目的乐曲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音乐形式。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
      交响诗: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
      印象主义音乐:19C末20C初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感受,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流传的特点。一般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
      民歌的音乐特征:
      ①音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②旋律与该民族或得去语言紧密结合
      ③民歌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现出来
      ④节奏、节拍形式丰富
      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①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限制,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
      ②民歌歌词和旋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和变化
      ③民歌依靠于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借助记谱法或其它方式
      ④民歌不体现作者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如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打夯歌》、《川江船夫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
      ①歌词多与劳动有关
      ②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限制,节奏鲜明,具有律动性
      ③曲调多样,视工种而异
      ④歌唱形式视劳动者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
      ⑤曲式结构受劳动过程和时间影响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
      山歌音乐特征:
      ①歌词具有即兴性
      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
      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
      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
      小调:是人民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音乐特征:
      ①多数为分节歌形式
      ②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
      ③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
      ④歌词格式多样
      西北民歌特点:高亢、悠长,嘹亮,真假声相结合
      陕北:《脚夫调》、《兰花花》
      青海:《上去高山望平川》
      山西:《绣荷包》、《刨洋芋》
      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短调两种。长调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舒缓起伏较大,结构也较长大,具有抒情性(牧歌、赞歌、思乡歌),如《牧歌》、《辽阔的草原》;短调音域较窄,节奏较规整,结构也较短小,具有叙述性,如《森吉德码》、《嘎达梅林》。
      藏族民歌:藏族的民歌常与舞蹈密切结合,常见的歌舞有堆谢(《正月十五那一天》)、囊玛(《阿玛勒火》)。民歌主要有山歌、牧歌、情歌等。《宗巴朗松》(是一首囊玛音调)、《酒歌》等
      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牡丹汗》、《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等
      少数民族代表乐器:
      蒙古族:马头琴
      新疆:冬不拉、弹布尔、手鼓、艾介克、热瓦普
      藏族:扎木涅、根卡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抗日时期曾被填上《打黄沙会》的新词,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这是一首带有明显山歌风格的小调。运用了“起承转合”、“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相亲相爱》运用了《沂蒙山小调》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素材)
      《相亲相爱》《王大娘钉缸》:是流行于河南的地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由一旦一丑两人表演。
      《孟姜女哭长城》:河北民歌
      南方民歌特点:歌词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旋律表现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云南:《小河淌水》、《弥渡山歌》
      浙江:《对鸟》(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前两段徵调式,后两段羽调式)
      湖北:《龙船调》、《幸福歌》(蒋桂英根据湖北天门的一首小调改编而成,采用领、合的演唱形式)
      四川:《康定情歌》
      器乐(合奏包括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等)
      打溜子:是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通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演奏,由“头子”和“溜子”两部分组成,采用上下句对偶和螺狮结顶的创作手法。代表曲目《锦鸡出山》。
      鼓吹乐:流行于中国农村,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滚核桃》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乐曲包括头、身、尾三个部分。
      吹歌:流行于河北,是鼓吹乐中的一个类别。代表乐曲《童谣》
      江南丝竹:流行于山海、江浙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乐队有“丝竹板”、“清客串”两种。主奏乐器:二胡、笛,代表乐曲《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又名《薰风曲》)、《慢六板》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主奏乐器:高胡、扬琴。乐曲短小精悍,音乐风格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代表人物: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等。代表乐曲:《娱乐升平》、《雨打芭蕉》
      ---------------------【戏曲】------------------------------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
      京剧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因此得名京剧。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后经“徽秦”、“徽汉”两次合流,大约在1840年正式形成京剧。
      主要演员:
      初期重要演员: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位著名老生,称“三鼎甲”
      谭鑫培(艺名“小叫天”)老生唱腔影响最大的“谭派”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京剧的声腔:西皮(快)、二黄(慢);唱腔:南梆子(西皮),四平调(二黄)
      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
      京剧的板式:一眼板相当于2/4,三眼板相当于4/4,无眼板相当于1/4,散板,无板也无眼
      京剧的伴奏:称“场面”,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为弦乐部分,主要过场音乐和为唱腔伴奏,三大件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武场为打击乐部分,配合身段表演
      脸谱:即脸谱化妆,用于净、丑行当,脸谱的不同色彩象征不同性格
      红色:忠贞、英勇 如关羽
      黑色:正直、无私 如包公
      白色:阴险、疑诈 如曹操
      蓝色:刚强、有心机 如窦尔敦
      绿色:顽强、暴躁 如程咬金
      黄色:凶狠、残暴 典韦
      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是将我国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即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等。
      梅兰芳对京剧的贡献:
      ①成功地突破了原来京剧旦角青衣与花旦的严格区分,实现了两者逐渐统一的改革主张
      ②创造了许多以旦角为主的“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嫦娥奔月》等
      ③在戏曲表演以及舞台装置、布景、服装上都进行了革新尝试
      现代京剧:广义的现代京剧是指五四运动以后至今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如梅兰芳的《抗金兵》、《郑霞姑》;狭义的现代京剧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戏曲改革创作的新京剧。如《海瑞罢官》、《红灯记》、《沙家浜》等。
      《甘洒热血写春秋》(选自《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生)
      《家住安源》(选自《杜鹃山》)柯湘(旦)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自《红灯记》)李铁梅(旦)
      《雄心壮志冲云天》(选自《红灯记》)李玉和(生)
      地方戏曲
      吕剧 山东 《李二嫂改嫁》
      豫剧 河南 《花木兰》《朝阳沟》《穆桂英挂帅》
      越剧 浙江 《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评剧 河北 《刘巧儿》《花为媒》
      昆曲 江苏 《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西厢记》
      川剧 四川 《玉簪记》《彩楼记》“变脸”
      粤剧 广东 《紫钗记》
      黄梅戏 安徽 《天仙配》《女驸马》
      ---------------------【世界民间音乐】------------------------------
      东亚:旋律十分丰富,多采用五声音阶。日本的雅乐、三味弦音乐,朝鲜的唐乐和乡乐受中国传统音乐影响较大。
      《四岁的红鬃马》是一首蒙古族的“呼麦”(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
      东南亚:受外来音乐影响较大,采用七声音阶,大型的敲击乐队是东南亚音乐的特点之一。
      《星星索》是一首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克隆宗是印尼本土音乐与16C传入的葡萄牙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曲调缓慢悠扬,略带忧伤
      南亚:印度古典音乐中旋律、节奏体系完备,有多样的音阶调式和独特的装饰音体系。孟加拉国被成为“音乐之邦”
      《欢迎》是一首用萨朗吉演奏的乐曲,以西塔尔、鼓伴奏。萨朗吉被誉为“印度的小提琴”
      中亚西亚:属于伊斯兰文化,采用七声音阶,中亚的阿拉伯古典音乐采用二十四平均律音阶。
      《巴雅提木卡姆》是由卡曼贾演奏的乐曲,卡曼贾是流行于西亚、中亚和北非地区的弓弦乐器。
      《木卡姆》是波斯、突厥、阿拉伯各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一种由多首乐曲组成的套曲
      非洲音乐的特点:
      ①高度发展的节奏是非洲音乐的最主要特点
      ②非洲人偏爱敲击乐器,鼓和马林巴琴是最常用的乐器(姆比拉又叫拇指钢琴)
      ③歌曲最常见的形式是呼应歌
      ④多采用七声音阶,也有五声音阶
      ⑤音乐与舞蹈密切结合
      非洲音乐的功能:
      ①是社会习俗的一部分
      ②伴随劳动
      ③与宗教仪式紧密联系
      ④有强烈的自娱性
      非洲歌舞音乐作品:
      《非洲赞歌》加纳民歌 马林巴琴伴奏
      《鼓舞》民间舞曲 布隆迪圣鼓表演
      《门库尔雅》坦桑尼亚民间乐曲 马林巴琴二重奏
      《男孩之舞》塞内加尔民间乐曲 舞蹈鼓乐
      古印第安人创造的三大文化:玛雅文化、阿兹台克文化、印加文化
      拉丁美洲音乐特点:
      ①多以七声音阶为主
      ②节奏具有较多的非洲音乐的痕迹,如连续的切分音
      ③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音乐的灵魂
      音乐可分为: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以黑人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
      拉丁美洲音乐作品:
      《告别》秘鲁民间乐曲,采用五声音阶,演奏乐器有:排箫、盖那笛、恰朗戈
      《美丽的小天使》墨西哥歌曲,采用七声音阶,演唱形式“松”(墨西哥民族歌舞曲被称为“松”)
      《小伙伴》阿根廷著名的探戈舞曲。由G.M.罗德里格斯【乌拉圭】创作
      欧洲民间音乐特点:
      ①音阶呈多样化,主要是七声音阶
      ②多采用均分节拍
      ③歌曲多采用分节歌节奏
      欧洲民间歌曲体裁主要有:叙事歌、爱情歌曲、节庆歌曲
      欧洲民间乐器:苏格兰风笛、意大利曼陀林、罗马尼亚排箫
      欧洲民间音乐作品:
      《鸟儿在歌唱》是一首用欧亚唱法演唱的保加利亚民歌。
      《优雅》是苏格兰著名的风笛曲,旋律采用五声音阶。风笛分爱尔兰风笛和苏格兰风笛
      《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是用排箫演奏的罗马尼亚民间乐曲。
      ---------------------【欧洲音乐史】------------------------------
      巴洛克时期音乐特征:以沉重复杂的复调音乐为主,宏伟壮观,充满活力
      巴赫: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除歌剧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无不涉猎。被称为“复调音乐大师”
      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创作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宗教改革康塔塔》等),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2部《马太受难曲》(共78首分曲,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和《约翰受难曲》。
      器乐作品: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用遍了24个大小调;《勃兰登堡协奏曲》,《戈登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是300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艺术成就:
      ①《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
      ②把复调音乐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③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
      ④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
      ⑤使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
      亨德尔: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在歌剧和清唱剧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巴洛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过渡的重要音乐家。
      歌剧:《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塔梅》拉诺》、《罗德琳达》、《奥兰多》
      清唱剧:23部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犹大·马加比》
      器乐作品:两部乐队组曲《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古典时期音乐特征:以简介、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
      海顿: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作品:《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D大调第104“伦敦”交响曲》等;《D大调第63“云雀”弦乐四重奏》;清唱剧:《四季》、《创世纪》。
      创作成就:确立古典奏鸣套曲的基本创作规范;确立近代乐队编制;确立弦乐四重奏的基本结构;确立近代协奏曲的基本结构
      莫扎特:音乐史上最具天赋的音乐“神童”、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在格鲁克的基础上,提出“音乐第一,戏剧第二”的创作原则,为浪漫时期德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女人心》等;《g小调第40“戏剧”交响曲》、《d小调钢琴协奏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大型声乐套曲:《安魂曲》
      创作成就: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德国歌剧的奠基人,对当时古典时期各种歌剧体裁进行创新:突破题材范围(现实性);打破了体裁界限;提高喜歌剧的艺术性(性格戏剧);加强乐队、重唱在歌剧中的戏剧性表现;歌剧序曲暗示剧情(《魔笛》);运用器乐原则(奏鸣曲式)加强歌剧结构的连贯性
      奏鸣曲式的写法逐步成熟;在海顿风俗性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在主部主题中加入歌唱性风格(源于歌剧);增强主付部主题的对比;调性布局的多样性;加强管乐音色的运用
      风格特征: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体现,在作品中体现三大要素的平衡:通俗的音乐语言,严谨的音乐结构,深刻的音乐内容
      贝多芬:“乐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创作晚期使浪漫乐派的奠基人
      作品:歌剧《费得里奥》;交响曲9部:《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等;钢琴奏鸣曲32部:《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d小调第十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f小调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等;钢琴协奏曲5部:《降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等;小提琴协奏曲1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序曲:《艾格蒙特》等;大型声乐套曲:《庄严弥撒》
      创作成就:扩展和改变作品结构,增加音乐素材(内外)之间的对比冲突性;加强管乐音色的主要功能;标题交响曲的奠基人(贝六);创立声乐和器乐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贝九)
      创作风格:英雄形象的多元体现,史诗性、戏剧性、悲剧性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征:
      ①反对崇拜理性,歌颂本能和情感
      ②从主观的角度去感受事物,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
      ③注重不同艺术间的融合,追求更富想象力的表现
      韦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歌剧《自由射手》,钢琴作品《降D大调华丽回旋曲“邀舞”》
      舒伯特: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艺术歌曲之王”。他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叙事歌曲《魔王》(歌德),戏剧性歌曲《普罗米修斯》,《野玫瑰》,《鳟鱼》(舒巴尔特),《菩提树》(缪勒),《致音乐》,《小夜曲》等。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缪勒),《冬之旅》(缪勒),《钢琴五重奏“鳟鱼”》,《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C大调第九“伟大”交响曲》(《大交响曲》),钢琴曲《音乐瞬间》,《即兴曲》。
      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首创无词歌体裁,把歌唱性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统一的整体,称为19世纪重要的器乐曲体裁。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莱比锡音乐学院”。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放光芒。
      作品: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海涅词),《第三交响曲“苏格兰”》,《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序曲《芬格尔山洞》,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钢琴曲集48首《无词歌》
      舒曼: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并向公众推荐了肖邦、勃拉姆斯等
      作品:用歌德、拜伦等人的诗谱写的《桃金娘歌曲集》(《奉献》、《核桃树》等),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钢琴套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分曲:“梦幻曲”)
      柏辽兹: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代表作曲家,著有《配器法与管弦乐队研究》(又称《配器法》)。他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创作的所有交响曲和管弦乐序曲都是有标题的,某些作品还有具体情节和文字说明
      作品:《幻想交响曲》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标题交响曲,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柏辽兹最大的交响乐作品,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歌德),《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取材于拜伦的长诗),序曲《罗马狂欢节》。
      奥芬巴赫: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代表作品《地狱中的奥菲欧》
      比才: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现实主义歌剧开创人,代表作品:《卡门》(《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或《哈巴涅拉舞曲》)、《阿莱城的姑娘》。《卡门》是法国及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也是西方音乐史中最突出的几部歌剧之一。
      F.Chopin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音乐蕴含着波兰民族精神。舒曼曾说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是唯一一位把主要创作精力集中在钢琴上的作曲家,把钢琴音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作品:《降E大调夜曲》,27首练习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降G大调练习曲》(《黑键练习曲》),《A大调波洛乃兹》,4首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葬礼进行曲》
      李斯特: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新德意志学派”的带头人,交响诗是他在音乐体裁方面对西方音乐最重要的贡献。创作重点为交响乐和钢琴音乐,被成为“钢琴之王”
      作品:13首交响诗,《前奏曲》(拉马丁),《塔索》(拜伦),《英雄的葬礼》,两首带合唱的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13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超级练习曲》,以及钢琴小品《爱之梦》等。
      艺术成就: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形式他创作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渗透了匈牙利民族的音乐特点,成为后来民族乐派的先声;他的超级练习曲创造了钢琴演奏领域的辉煌技巧,极大地丰富了钢琴教学与演奏;晚期作品中致力于探索新的技法,如运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对瓦格纳和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瓦格纳: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浪漫主义歌剧的改革者,乐剧的倡导者。他把自己创作的歌剧成为乐剧,撰写理论著作《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歌剧与戏剧》等。
      歌剧创作:《汤豪瑟》和《罗恩格林》(《婚礼进行曲》)。这三部歌剧也反映了瓦格纳积极改革歌剧的意向,《汤豪瑟》开始使用分曲结构与“场”相结合的形式;《罗恩格林》用“场”代替了分曲结构。
      乐剧创作:代表作品有:《尼伯龙根的指环》(由《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组成)。
      勃拉姆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人们把勃拉姆斯、巴赫、贝多芬并列为“三B”。勃拉姆斯创作了除歌剧以外一切体裁的作品,常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避免标题音乐形式。
      作品:艺术歌曲《摇篮曲》,大型声乐套曲《德意志安魂曲》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圆舞曲之王”,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被称为“圆舞曲之父“。
      作品: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波尔卡《闲聊波尔卡》、《雷鸣电闪波尔卡》
      罗西尼: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写了38部歌剧,被称为“美声歌剧”
      作品: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
      威尔第: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
      作品:26部歌剧,《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
      普契尼:意大利作曲家,《波西米亚人》(《艺术家的生活》“多么冰凉的小手”,“人们叫我咪咪”)、《托斯卡》(“为艺术、为爱情”)、《蝴蝶夫人》(“晴朗的一天”)、《图兰朵》(“今夜无人入睡”)等。
      民族乐派音乐特征:
      ①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主体
      ②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③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格林卡: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的创作有三种因素组成,即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因素,俄国城市音乐文化,以及西欧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技法,这三种因素的综合,使格林卡的音乐形成自己的特有性格,并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
      代表作品有: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伊万﹒苏撒宁》,4部管弦乐《幻想圆舞曲》、《阿拉贡霍达》、《马德里之夜》、《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采用两手民歌做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管弦乐变奏曲
      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是俄国民族解放运动中于19C60年代形成的一个音乐团体,中心人物是巴拉基列夫,其他作曲家有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穆索尔斯基:管弦乐曲《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
      《荒山之夜》是一部富有俄罗斯民族色彩的交响音画,是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乐曲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歌剧《金鸡》、《沙皇的新娘》,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
      作品:歌剧《黑桃皇后》、《奥涅金》;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6部交响曲,《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年庄严序曲》;钢琴曲《四季》;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斯美塔那: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捷克音乐之父”。
      作品: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维谢格拉德》、《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塔波尔》、《勃兰尼克》),《e小调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来自我的故乡”》。
      德沃夏克: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交响曲《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西贝柳斯:芬兰民族乐派重要作曲家,交响诗《芬兰颂》。
      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培尔金特第二组曲》,其中的《索尔维格之歌》被誉为挪威的“第二国歌”。
      马勒:奥地利作曲家,《第八“千人”交响曲》,第十部未完成)和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印象主义音乐特征:
      ①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感受
      ②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
      ③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德彪西:法国音乐家,首创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代表作品有:钢琴作品《版画集》、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其中作品均有标题,如《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前奏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大海》(《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嬉戏》、《风和海的对话》三个乐章),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他的创作特征有: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感,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和生活,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的气氛
      表现主义音乐:20c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奥兴起的艺术流派,主张艺术要直接表现思想的本质,内在的灵魂,代表人物: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因他们的主要音乐活动都在维也纳,故被成为“新维亚纳
      乐派”。
      调性音乐:即有调性的音乐,调中的各音对主音有倾向性
      无调性音乐:没有调性的音乐,代表作品勋伯格的《钢琴曲三首》、《五首管弦乐曲》、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
      十二音音乐:20C作曲技术之一,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作品勋伯格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华沙幸存者》
      爵士乐:19C末20C初兴起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源自美国的黑人民歌布鲁斯和钢琴音乐拉格泰姆,是非洲黑人音乐与美国音乐的结合。
      《南部之子》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乐之父)创作并演唱演奏,乐曲表达了演奏者愉悦的心情。
      《不知为何》诺拉·琼斯(爵士乐公主)
      格什温:20C美国作曲家,把爵士乐元素与音乐会结合,作品:《蓝色狂想曲》
      ---------------------【中国音乐知识】------------------------------
      中国民族音乐由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四部分组成
      古琴:演奏形式有:琴歌(《阳关三叠))、独奏(《广陵散》、《流水》)
      《流水》最早源于朱权《神奇密谱》,经清代琴家加工,刊于《天闻阁琴谱》
      我国古代歌曲艺术的发展
      ①我国的歌曲艺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如神农氏时的《扶犁之歌》
      ②商周、春秋时期歌曲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诗经》中的《关雎》、《硕鼠》、《伐檀》等
      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经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阳关三叠》唐代名曲,歌词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阳关”与“渭城”两个地名,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同一曲调作变化反复三次)的结构,又称《阳关三叠》。1954年,王震亚将词曲改编为合唱曲
      《扬州慢》宋代姜夔所作词调歌曲。“慢”是词调歌曲的一种体裁,慢速抒情。
      十大古曲
      《高山流水》琴曲;《广陵散》琴曲;《平沙落雁》琴曲;《梅花三弄》琴曲;《胡笳十八拍》琴曲;《阳春白雪》琴曲;《十面埋伏》琵琶曲;《夕阳箫鼓》琵琶曲;《渔樵问答》版本较多;《汉宫秋月》筝曲、琵琶曲
      学堂乐歌
      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多数是填词歌曲,旋律大多采用西洋、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
      沈心工:“学堂乐歌之父”,创办了音乐补习学校组织“音乐讲习会”,作品:《黄河》、《体操——兵操》(又叫《男儿第一志气高》)
      李叔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和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作品:《祖国歌》、《送别》;《春游》(我国第一部合唱曲)
      箫友梅: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被人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作品:《卿云歌》、《问》、《杨花》,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女声合唱《别校辞》;箫友梅在德国留学时期写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是我国作曲家第一首重奏曲;钢琴曲《哀悼进行曲》原名《哀悼引》,管弦乐作品《新霓裳羽衣舞》是我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
      黄自:音乐会序曲《怀旧》、《都市风光》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美国交响乐团演奏的第一支中国作品);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我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旗正飘飘》;清唱剧:《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合唱),由韦翰章作词。此曲共是10乐章,但黄自只完成了七个乐章;《花非花》(唐·白居易)、《卜算子》(宋·苏轼)、《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踏雪寻梅》

乐理笔记

在学习中整理归纳的乐理定义

音的四种性质,即: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振动规则的,听起来音的高低十分明显,这种音我们叫它“乐音”。

振动不规则,音的高低听起来不明显,这种音,我们就叫它“噪音”。

将基音、泛音按高低次序排列起来,叫做“分音列”。

音乐中所使用的基本的乐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

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叫做“音级”。

音级与音不同。音级是专指乐音而言,而音则包括乐音和噪音两种不同的声音。

将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一定的音高关系和高低次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起来,就叫做“音列”。

以 c d e f g a b 个字母命名的音,叫做“基本音级”。

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所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

变化音级包括:升音级、降音级、重升音级、重降音级四种。
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叫做“升音级”。
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叫做“降音级”。
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叫做“重升音级”。
将基本音级降低全音,叫做“重降音级”。

从低音到高音,音列的总范围,叫做“音域”。

将纯八度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即半音),这种律制就叫“十二平均律”。

以分音列中的第二分音与第三分音之间的音高关系连续相生而求得各律的准确音高的方法,叫做“五度相生律”。

在分音列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间,再插入一个第五分音构成和弦形式作为生律要素,如CEG,FAC,GBD,这样定出来的CDEFGAB七个音的准确高度,就叫做“纯律”。

由相邻的两个基本音级以及这两个基本音级的变化音级所构成的半音,叫做“自然半音”。
由某一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所构成的半音,叫做“变化半音”。
由相邻的两个基本音级以及这两个基本音级的变化音级所构成的全音,叫做“自然全音”。
由某一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所构成的全音,叫做“变化全音”。
由隔开一个基本音级的两个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所构成的全音,也叫做“变化全音”。

等音即音高完全相同,而记法和意义不同的音。

记谱法就是以书面的形式将音乐记录下来的方法。

表示音的进行的符号,叫做“音符”。
表示音的停止的符号,叫做“休止符”。

附点。记在音符符头和休止符右边的小圆点。一个附点,表示增长原有音符或休止符
时值的一半;带有两个附点时,叫双附点,第二个附点表示增长第一个附点时值的一半。

延长记号。一条小的弧线,中间加一点,写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根据表演的谱 需要自由延长

延音线。延音线就是一条弧线,记在两个同样音高的音上,表示这两个音连结成一个音。唱奏时,两个音只能唱奏一次。

确定五线谱上音高位置的记号,叫做“谱号”。

表示音级的升高或降低的记号,叫做“变音记号”。

升记号。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
降记号。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
重升号。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
重降号。将基本音级降低全音。
还原号。将已升高(包括重升)或降低(包括重降)的音还原成基本音

记在谱号后面的变音记号,叫做“调号”。

有强有弱的相同的时间片断,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就叫做“节拍”。

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就叫做“节奏”。

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叫做“节奏型”。

节拍中的每一时间片断,叫做“单位拍”。

在节拍的每一循环中,只有一个强音时,带强音的单位拍,就叫做“强拍”。不带强音的单 位拍,就叫做“弱拍”。

在节拍的每一循环中,不只一个强音时,第一个带强音的单位拍叫做“强拍”。其他带强音的单位拍,叫“次强拍”。不带强音的单位拍,叫做“弱拍”。

节拍的单位拍用固定的音符来代表,就叫做“拍子”。

表示拍子的记号,叫做“拍号”。

在乐曲中,由一个强拍到次一强拍的部分叫做“小节”。

穿过五线谱使小节分开的垂直线,叫做“小节线”。

乐曲由拍子的弱部分开始,叫做“弱起”。

乐曲由拍子的弱部分开始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

单拍子。每小节只有两拍或三拍,也就是只有强拍和弱拍的拍子,叫做“单拍子”。

复拍子。由相同的单拍子结合而成的拍子,叫做“复拍子”。

混合拍子。由不同的单拍子,也就是两拍的单拍子和三拍的单拍子结合而成的拍子,叫做“混合拍子”。

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

交错拍子。几种拍子同时进行,叫做“交错拍子”。

散拍子。散拍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散板,也叫自由节拍。其特点是强音的位置以及单位拍的时值,都不是很明显,也不固定,而是由表演者根据乐曲的内容、风格、要求自由处理。

将各种时值的音符按照拍子的结构特点进行组合,叫做“音值组合法”。

一个音由拍子的弱部分开始,并持续到后面较强的部分,这时后面的强音便移到前面的弱部分,这种音就叫“切分音”。
包括切分音的节奏,叫做“切分节奏”。

将一个基本音符或附点音符分成基本划分无法划分的等份,这就是“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

将基本音符分为均等的三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两部分,叫做“三连音”。
将基本音符分为均等的五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四部分,叫做“五连音”。
将基本音符分为均等的六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四部分,叫做“六连音”。
将基本音符分为均等的七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四部分,叫做“七连音”。
将基本音符分为均等的九部分,来代替基本划分的八部分,叫做“九连音”。

将一个附点音符分为均等的两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三部分,叫做“二连音”。
将一个附点音符分为均等的四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三部分,叫做“四连音”。
将一个附点音符分为均等的五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三部分,叫做“五连音”。

在乐音体系中,两个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叫做音程。

音程中的两个音,先后发声,叫做旋律音程。

音程中的两个音,同时发声,叫做和声音程。

八度以内(包括八度)的音程,叫做“单音程”。

超过八度的音程,叫做“复音程”。

纯一度、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大、小二度,大、小三度,大、小六度,大、小七度,增四度和减五度,这些音程叫做自然音程。

除了增四度和减五度,一切增、减音程,倍增、倍减音程,都叫做“变化音程”。

听起来悦耳、融合的音程,叫做协和音程。

极完全协和音程。即完全合一的纯一度和几乎完全合一的纯八度。
完全协和音程。即相当融合的纯四度和纯五度。
不完全协和音程。即不十分融合的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
听起来不融合的音程,叫做不协和音程。如大小二度、大小七度以及所有增减音程、倍增倍减音程,都属于不协和音程。

音程的上方音与下方音相互颠倒,叫做“音程的转位”。

两个音程孤立听时,音响效果完全一样,只是写法和意义不同,这种音程,就叫“等音程”。

按照三度音程关系或非三度音程关系,三个以上的音的结合,叫做“和弦”。

按照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起来的三个音所构成的和弦,叫做“三和弦”。

根音到三音为大三度,三音到五音为小三度,根音到五音为纯五度,这样的三和弦,就叫做“大三和弦”。

根音到三音为小三度,三音到五音为大三度,根音到五音为纯五度,这样的三和弦,就叫做“小三和弦”。

根音到三音,三音到五音都是小三度,根音到五音是减五度的和弦,叫做“减三和弦”。

根音到三音,三音到五音都是大三度,根音到五音是增五度的和弦叫做“增三和弦”。

按照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起来的四个音所构成的和弦,叫做“七和弦”。

根音、三音、五音构成大三和弦,根音到七音为小七度,这种七和弦就叫“大小七和弦”。

根音、三音、五音构成小三和弦。根音到七音是小七度,这种七和弦,就叫小小七和弦。

根音、三音、五音构成减三和弦,根音到七音为小七度,这种七和弦,叫做“减小七和弦”。

根音、三音、五音构成减三和弦,根音到七音为减七度,这种七和弦,就叫做“减减七和弦”。

以和弦的根音为低音的和弦,叫做“原位和弦”。

以和弦的三音、五音、七音为低音的和弦,就叫做转位和弦。

两个和弦孤立起来听时,音响效果完全相同,但在音乐中的意义和技法不同,这样的和弦,就叫做“等和弦”。

由基本音级所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叫做“调”。

由七个基本音级所构成的调,叫做“基本调”。

两个调之间的所有音都是等音关系,叫做“等音调”。

将各调按纯五度关系排列起来,通过等音调构成一个圆圈,叫做“调的五度循环”。

调与调之间的关系,叫做“调关系”。

几个音(一般不超过七个,不少于三个)按照一定的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等)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音组织,并以某一音为中心,这个音组织,就叫做“调式”。

调式所具有的特性,叫做“调性”。如大调式所具有的特性,就叫“大调性”。小调式所具 调有的特性,就叫“小调性”。

自然大调是大调的一种,由七个音构成。其稳定音合起来构成一个大三和弦。不稳定音

以二度音程关系倾向于稳定音,构成旋律进行的基本音调。大调式的根本特征,是主音上方的大三度,因为这一音程最能说明大调式的特征。自然大调是由两个相同的四声音阶结合而成,中间用大二度分开。

将自然大调的6级音降低半音叫做和声大调。

将自然大调上行音列中的第6级音、第7级音同时降低半音,叫做旋律大调。

调式中的各音,叫做“调式音级”。

自然小调。自然小调是由两个不同的四声音阶结合而成。中间由大二度分开。不稳定音级以二度音程关系倾向稳定音级,构成旋律进行的基本音调。从主音到中音为小三度,这是最能代表小调特征的音程。

将自然小调的7级音升高半音,叫做“和声小调”。

旋律小调。将自然小调的6、7级都升高半音,叫做旋律小调。

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的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叫做“五声调式”。

五声调式中的五个音,按纯五度排列起来,由低到高依次定名为宫、徵、商、羽、角。

将五声调式中的五个音,移在一个八度之内,各音的名称由低到高,依次叫做宫、商、角、徵、羽。

以宫音为主音,就叫宫调式。
以商音为主音,就叫商调式。
以角音为主音,就叫角调式。
以徵音为主音,就叫徵调式。
以羽音为主音,就叫羽调式。

五声调式中的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叫做“正音”。在正音之外,还有四个偏音。这就是“清角”、变宫”、变徵”和“闰”。
清角是角音上方小二度的音。变宫是宫音下方小二度的音。变徵是徵音下方小二度的音。闰是宫音下方大二度的音。

调号相同的大小调,叫做“关系大小调”。

宫音相同的各调式,叫做“同宫系统各调”。

同宫系统各调构成的系统,叫做“同宫系统”。

主音相同的各种调式,叫做“同主音调式”。

主音相同的大小调,叫做“同主音大小调”。

两个调式中的音,都属于等音关系,而且具有相同的调式意义,这样的两个调式,就叫做" !等音调式”。

音程与调式相结合,叫做“调式中的音程”。

由稳定音级构成的音程,叫做“稳定音程”。

和弦与调式相结合,叫做“调式中的和弦”。

在音乐作品中,从一个调转换到另一个调,或从一种调式转换到另一种调式,叫做“转调”。

在七声自然调式中,将调式的自然音级加以半音变化,升高或降低而得到的音,叫做“调式变音”。

辅助音是在两个音高相同的音中间加入一个上方二度或下方二度的音。

经过音是在两个音高不同的音中间插入的音。这些音在进行中,一般不超过全音关系。

由半音构成的音阶,叫做“半音音阶”。

将音乐作品的全部或部分,从一个调移至另一个调,叫做“移调”。

体现音乐的主要思想或全部思想,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独立的许多音的横向单声部进行,叫做“旋律”。

以一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叫一段体。一段体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意境。由于它简单、精练,最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许多民歌小调多为一段体。

由两个对比的、性质不同的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叫两段体。两段体的第一段通常具有陈述的性质。第二段往往在形象上、调性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段体是由三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第三段通常是第一段的照样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二段与其他两段形成对比,往往采用新的主题和调性加以发展,构成一个展开性乐段。在三段体的乐曲中,由于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因而使整个作品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得到加强。